第448章 爭流

作者︰七月新番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PS︰比預想的時間寫的更長,就這樣了,打賞的書友以後再感謝。

孔子靜靜地看著趙無恤,很久了,那大概是上次與盜跖在中都牆垣下的激辯後,他很久沒與人爭論如此之久,如此之累。

他本以為,自己與這位相見恨晚的小君子,會像和老子那樣,只有談笑和長輩對後輩的教誨,沒有爭端的。

可惜啊……

只不過,與少正卯,與盜跖不一樣,那是勢不兩立的理念之爭,可對于趙無恤……

僅僅是立場之爭,君子和而不同而已。

但真是這樣的麼?

從宰予的那番話里,孔丘已經窺見了他和趙無恤巨大的分歧,理念上的細微差別,投射到為政上,或許就是水火不相容。

就在他在扔出底牌,想听听趙無恤對自己和弟子們深思熟慮商定的人選還有何看法時,卻見趙無恤拊掌贊嘆︰「大善!柳下大夫一定能治理好須句。」

孔丘松了口氣,卻听無恤突然話音一轉,讓他不得不再度強行提起精神。

「只是不知道,他是直接因功封得此邑,還是僅僅臨時守之?」

孔子一時間噎住了。

商周春秋封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冊封的包括土地,也包括土地上的民眾,受封者對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轄權,並課征租稅,理論上是終身世襲。

柳下季是個君子沒錯。但他少有功勞,又是出了五服的公族遠支。甚至因為庶弟盜跖的原因,被剝奪了職位。無緣無故封賞一個五千戶大邑。魯國那些眼巴巴等著封邑的近支公族不得群情憤慨,統統炸了窩?

所以只可能是第二種,以大夫之名替國君守之。

在晉國,兼並日漸劇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隨之動搖,十年間換了數個主人實屬尋常,並漸漸開始化邑為縣。縣長官稱大夫,卻是隨時可以任命和撤換的官僚,職位比邑宰、司馬要高。卻已經不是他們的主君,而是上司。

魯國的情況類似,在三桓四分公室後,很少再有人再有運氣獲得世襲的大封邑。比如曾經的鄆城大夫,就是臨時守之,稱之為守大夫要更合適些。

「只是為君守之。」

無恤見自己所料不差,松了口氣後說道︰「一個五千戶大邑,光靠大夫可管不下來,須句司馬無所作為。之前被一同趕走了,只剩下些卒長、佐吏維持治安。作為大夫可以垂拱而治,但司馬卻必須能擔當重任,不能隔著數百里隨意指派。以免須句資敵的事情再度發生。小子對須句防務頗為熟悉,想推薦一位司馬人選,可乎?」

既然柳下季只是臨時守之。那須句司馬便不是他的家臣,僅僅是沒有人生依附的下屬。憑借這一點。趙無恤就可以玩很多花樣了。他的意思很明顯︰我能讓柳下季進須句做大夫,但兵事得听我的。大家各退一步可好?

孔子再次重重地看了無恤一眼︰「小司寇但說無妨,但這得由君上裁定。」

這事不全是我說了算,你且講講看,但行與不行,還得視人選而定。

無恤恭敬行禮︰「我推薦平盜有功的冉求,子有!」

……

「等疫病消除後趙兵撤離,而柳下大夫前往治政事,冉求作為邑司馬掌兵事,事情便這麼定下來了,中軍佐,你覺得如此可行否?」

趙鞅將方才孔子扔出的矛投了回去︰「此乃魯國內政,問吾子即可,問我作甚?」

「唯唯……」季孫斯連忙弓著背作鞠,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了趙無恤。

在季孫斯看來,趙鞅的可怕程度遠遠超過了陽虎,他當年在陽虎婬威下就如同見了狸奴的碩鼠,在趙鞅面前更是大氣不敢出,還是趙小司寇可以商量些事情。

至于更加不堪的叔孫州仇,更是一直保持著諂媚的笑,期間幾乎不發一言。

于是,今天完全是趙氏父子與孔丘的爭鋒。

事後,叔孫州仇居然還後怕地責備孔子說︰「若是惹怒了趙卿,他帥連齊人都打敗了的趙兵來伐,吾等如何應付?」

孔子說︰「晉政多門,六卿不能一心一意,趙孟也忙著歸國,哪里來得及討伐魯國?何況作為君上的卿大夫,吾等若是不為邦國爭利,就會遭到欺凌,國將不國!」

老子和他說過以不爭為爭,但孔子覺得現在自己是無法做到的。

他對今天季孫斯和叔孫的表現大失所望,二卿則完全成了泥塑雕像,畫諾蓋印之人,直到這場會面接近尾聲,才代表魯人答應了雙方各退一步的事實。

「斗屑之人,不足與之謀!」

……

對于季孫斯來說,今天的筵席交鋒能談成這樣他已很滿足了。

趙氏答應退出大邑須句,這讓他們神經一松,盡管人選不盡人意,是魯侯較信任的柳下季,但他畢竟是魯國公族,總比趙無恤盤踞那兒要好。至于加塞進來的司馬冉求,雖然做過趙無恤之臣,但那不是孔丘的學生麼?怎麼想都是比較听孔丘的話。

但孔子卻有些悶悶不樂。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這是他對弟子冉求的評價。

他能確保冉求政務上的才干,但德行……孔丘也無法確定。

他這位弟子是個性格謹慎諾諾之人,所以孔子鼓勵他行事果斷一些為好,如今看來並無太大改觀,只是將遇事請示的對象,由孔子變成了主君趙無恤。

想來也是,當年冉求在中都只是個小小的兩司馬,手下二三十人。可到了無恤麾下後卻被信任之。重用之,職務一路躥升。讓冉求不能不盡心效命。

「子有,勤勉忠君。以五百之眾御數千群盜,多次立功,當升為大邑司馬!」

如今趙無恤又將他推薦位須句司馬,以這位弟子知恩圖報的性情看,孔子不能確保他以後究竟會听誰的。

也罷,子有的本質還是好的,雖然言語訥訥,但行為敦厚,總不至于變成宰予那樣的不肖之徒吧。

所以對于趙無恤的這個舉薦。于情于理,孔子都沒有拒絕的理由。

就在孔丘垂著頭思索時,卻听到一聲渾厚的發問,趙鞅不知何時,繞過了季氏和叔孫,徑自站在了他的面前。

「余听聞,孔子有句話,叫君子矜而不爭,為何今日爭得連衣袖都要捋起來了。儒者的斯文何在?」

……

趙鞅無視了季孫斯的諂媚,這樣的人他見得多了,他眼楮還在往孔子那邊瞟,近幾年來。從未見過如此膽大之人,恍若當年平丘之會上爭承的鄭子產復生!

他心里有不快,有欣賞。也有刻意的刁難,故有此問。

孔子停步回應道︰「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為國而爭。但即使是為國事而爭。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結束後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和先前他臨危受命,起身接下了趙氏父子的挑戰一般,孔子作為筵席的主持者,再度從篚中取酒爵,盥手洗爵,又用酒壺將銅樽添滿酒漿,隨後才面朝北面,獻于趙鞅。

這邊,高大的魯國老者收起了針鋒相對,將臉矜持地掩在寬袍大袖之後,酒水撒了卷須。

「赫赫師尹,民俱爾瞻,今日始知趙卿之威。」

那邊,趙鞅沒了先前的刻意傲然,也雙手舉樽,滿飲一樽。

「孔子今日所為,足以為國之砥柱矣。正如《詩》言︰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這兩位巨人雖然無法為友,但也沒有像歷史上那般相互仇視,這算是件好事麼?默默旁觀的趙無恤也說不清楚。

……

頒布了對趙無恤的賞賜,解決了須句的事情,孔子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至于趙無恤已然滲透的西魯各邑,雖然大夫會盟大夫不符合禮法,但那是齊國大軍壓境時的不得已之舉,說到底還得怪三桓不救讓大夫邑宰們絕望。魯侯對此追加承認,如今已成既成事實,反悔也來不及了。

既然趙無恤沒太明顯地派軍進駐,驅逐大夫,那魯侯和三桓還能捏著鼻子裝作沒看到,一切等強勢的趙鞅離開後再說。

但孔子卻不能听之任之。

于是他臨走時,又認真地問了趙無恤一句︰「小司寇,陽虎,真的死了麼?」

夫子啊,你對陽虎的恨意還真是持久啊,歷史上,千百年之後嗎,他都得靠沾你的光而留名。

于是無恤也很認真地回答道︰「死了,我的家臣闞止親眼所見,我當時還闞止讓送了他一句話。」

「什麼話?」

「世人莫學陽虎,兩叛其主,欲弒其君,以陪臣執國命。「

趙無恤此言或是效仿當年楚靈王的,楚靈王主盟諸侯時討伐吳國,在吳國朱方邑抓獲了齊國的昔日權臣慶封。愛顯擺的靈王大喜,于是將他五花大綁,背上插著斧鉞游街示眾,還逼他說這句話︰「切勿效仿齊國的慶封,他是個叛臣,殺死他的國君,削弱國君的孤兒(齊侯杵臼),還敢僭越與大夫會盟!」

當時口齒伶俐的慶封卻反其道而還之,游街時大聲喊出楚靈王的丑事︰「二三子不要學楚共王的庶子圍(楚靈王),他殺死兄長的孺子麇而篡奪君位,還妄圖稱霸,和諸侯盟會!」楚靈王大窘,趕快讓人把慶封的嘴堵上殺了。

所以孔丘一時間很是好奇,陽虎會怎麼回答。

經過今日的對抗後,他對趙無恤的態度在悄悄改觀,甚至連」修身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這符合孔門志向的豪言壯語,似乎也和當年楚靈王佔卜時大言不慚的︰」余尚得天下?(我能得到天下麼?)「靠攏了。」陽虎可有回應?」

趙無恤露出了回憶的神色︰「據說,陽虎當時奄奄一息,甚至都不能發音了,但我想他心里想說的應該是……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則五鼎烹吧!」(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