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晉國!?
雖然趙氏家臣們偶爾也悄悄冒出過這個念頭,但卻是頭一遭有人當眾說出來。
石乞,這是在向趙無恤勸進啊!
闞止眼珠一轉,暗罵竟被這楚地來的蠻夷鳩舌之人搶了先,連忙也下拜道︰「實際上,晉國社稷早在曲沃代翼就絕了,這之後無論是晉獻公還是晉文公、悼公,都不過是曲沃之後,主君順應天道時勢取代晉國,不過是順著前人的車轍前進而已。更何況,主君與君子操同為正卿,豈有父子同等的道理?主君升任國君,也符合人道!」
樂符離嘴巴微張,他是最後加入趙氏勢力的,這會頗顯尷尬,若是跟著石乞、闞止等人一起勸進,心里又覺得有些不妥,若是不跟進,又怕與趙無恤的本意背道而馳,會被孤立起來。
就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旁邊卻有人站出來了。
子夏踏出一步道︰「主君之所以能威震四方,號令晉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挾晉侯以令卿大夫,身為一國執政,佔了大義名分,今晉國內部韓魏尚強,外邊齊秦鄭國兵端未平,若莽撞行取代晉國之事,只怕會立刻丟了大義,又會遭到天下人口誅筆伐,甚至讓盟邦背叛……「
石乞一撇嘴︰」趙氏兵強馬壯,哪個諸侯敢不服,站出來便是,吾等自會替主君征伐之。「
闞止也反駁道︰」魯衛三邾均已屬趙,趙氏取代晉國,三國都會歡欣鼓舞,趙氏節制三國也會更加方便。「闞止的想法更加大膽,若能將三國,尤其是魯國都並入趙氏,變成趙氏的郡縣就好了。
子夏卻道︰」不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縱然能得逞一時,可貿然取代晉國,趙氏得國不正,將埋下無窮後患。「
眾人爭論的時候,趙無恤一直沒有作答,他的目光在石乞、闞止、子夏三人間來回審視。
石乞,在這個人身上,趙無恤更多看到的是野心,渴望出人頭地,渴望建立功業,成為卿士,再衣錦還鄉的野心。生不能五鼎食,死則五鼎烹,為了這份野心,他心狠手辣,行事不擇手段,所以才會第一個向趙無恤勸進。
闞止,他曾經是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隨著慢慢成熟,他已不滿足于在魯國做一個封疆大吏,而是渴望更大的舞台。所以他也跟進勸說趙無恤代晉,甚至還想將趙氏控制的諸侯合並,如此一來,中原幾乎連成一片,闞止也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干了。
總之這兩人的勸進,都懷有極大的私心……
趙無恤手底下像他們一樣希望隨著趙氏代晉的雞犬升天的人,不在少數,他這下算是明白為何許多權臣造反是迫不得已了,你能滿足現狀,但你的手下人卻想更進一步,他們的和渴求會成為催促你行動的動力。
至于子夏……趙無恤沒有看到他的私心,有的只是殷切諫言。
他誠摯地對趙無恤下拜道︰」我認為,主君當以仁義王道取代晉國,而非以詭詐強權取代晉國。「
子夏反對的不是代晉本身,而是這個時機問題,他不是趙無恤陣營里的」荀彧「,私臣安敢謀于公事?這是春秋的普遍準則,趙氏的家臣絕一般不會對晉侯懷有忠心,因為那是不合規矩的,誰給食祿,就給誰打工,士們很明白事理。
所以趙無恤讓自己冷靜下來,板著臉對石乞、闞止說道︰」汝等這是想將我放到火上烤啊,此事不可再提!「
子夏說的有道理,代晉是趙無恤孜孜以求的目標,但如何做,何時做,都很有講究。
何況他更擔心的,是若趙氏突然取代晉國,那魏氏投秦豈不是名正言順了,正在苦苦抵抗秦魏鄭三方進攻的韓氏豈不是要尷尬死了。
政治不僅需要強兵勁弩,還需要為政者出色的演技,雖然大家心底都清楚自己是什麼貨色,但有些事情是要演給國人平民看的。
對于想要更進一步的權臣而言,在底層民眾面前,他要顯得仁德,信義、虔誠、正直,但同時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當需要改弦易轍的時候,要懂得怎樣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為了維持統治,他必須常常得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乎人倫、違反天道!
所以,作為一個強卿,要在春秋末期生存,坐大,化家為國,就必須擁有靈活的頭腦,隨時根據時勢的轉變而轉變。
這一點歷史上的陳氏做的很好,沒有公然背離世人所推崇的仁義之道,收買了民心,又有足夠的耐心,代齊的過程水到渠成。所以他們成功取代了齊國,而且雖然手段卑劣,卻沒有被唾棄。
沐猴而冠並不難,難的是以王道得國,取天下,才是趙無恤對自己苛求的目標……
故而他需要維持表面的王道,再佐之以霸道雜之!
……
晉侯午的紀年,在二十三年春二月末走到了盡頭,關于國君和太子的死,在銅鞮的街坊間,開始傳出趙無恤的告國人書。」浩浩昊天,不駿其德,晉廢太子鑿勾結外敵謀反,持兵刃欲奪銅鞮宮,君上勸誡無果,氣怒交加不幸薨落……「
事情的經過令人震驚,太子不孝,將要被廢黜,于是他狗急跳牆,聯絡秦人、齊人的間諜謀反,想要挾持國君,結果導致了國君的死。
而且還有一份據說是「國君遺書」的東西流傳了出來,作為佐證。
其中大意是︰寡人見不肖子鑿年幼時粗通六藝,本期冀可成良嗣,于是立為太子,但是不成想他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寡人數次呵責都不奏效,後來和上卿趙無恤商量要廢黜之,上卿認為他年幼無知,但還可以雕琢,要以觀後效。
誰想不肖子鑿得寸進尺,訓練近侍角抵,私藏兵器圖謀不軌,甚至夜間窺視孤的宮殿,欲穢亂後宮。父子之情已盡,寡人忍無可忍,便下定決心請上卿廢黜之,鑿知曉後,竟賄賂寺人下毒藥謀害孤,寡人中毒吐血三升,幸靈鵲醫者所救而未死。
鑿見事情敗露,便聯合秦人齊人,要出兵入宮殺孤。幸而上卿及時知曉,遣兵士擊潰其黨羽,鑿也死于亂軍之中,真是死有余辜。然而活罪可免,此小子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應當廢為庶人,此子雖喪,亦宜以民禮葬之……
寡人奄奄一息,下此詔書,揭露鑿之禽獸面目,晉國之政,盡托付上卿主持,擇公子公孫繼位。魏氏不滅,晉難未已,若嗣子可輔,上卿大可輔之;如其不才,上卿亦可自取之……
這份所謂的晉侯遺書掀起了軒然大波,頗有周武王臨終托孤的架勢啊!
趙無恤也一副周公坦蕩的架勢,他讓子夏起草文書,宣布自己的悲痛之情︰」彼蒼天者,曷其有極?無恤乃晉國上卿,悲痛之余責無旁貸,當秉承周公之志,迎立新君,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興義兵滅魏氏叛賊,驅逐外敵,以匡扶晉國社稷……」
至于倒霉的太子鑿,按照晉侯遺書,以平民之禮葬于銅鞮城外,不設旌旐。趙無恤憐其是被間諜所誤,又陪葬車輛數乘。
太子下葬之日,銅鞮百姓相聚觀望,他們中多數人信了趙無恤的宣傳,少部分聰明人則不以為然。可縱然人潮洶涌,太子所期盼自己的死能喚醒的忠勇之士,卻無一露頭……
銅鞮民心穩定,畢竟趙氏篡權多年,有沒有晉侯,民眾都習以為常了,接下來要忙碌的,就是晉侯午的身後事︰定謚號,出殯下葬,還有確定新的國君人選。
這一日,趙無恤正在與家臣商量人選時,被羽林衛取代宿衛之職,改而隱入黑暗,搞監視和特務活動的黑衣侍衛郎令鄭龍,卻將一部竹書呈到了趙無恤的面前。」上卿,這是太史墨所寫的《晉史乘》最新一篇……「
無恤展開一看,卻見上面赫然寫道︰」趙無恤弒其君及太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