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ps︰今晚第二章,求推薦票!
「官大夫是第幾級爵位來著?」
剛下朝,田賁就揪著相鄰的虞喜呱噪。田賁在受爵時太過興奮,那些拗口的新爵位名字他壓根就沒記住,這會只能四下找人詢問。
「注意些禮數……」虞喜嫌棄地揮開他的大手,說道︰」趙國功爵十二等,官大夫乃是第九級。「」官大夫……「田賁喜笑顏開,听著似乎是個不小的官,他又問虞喜道︰」那你是什麼?「
虞喜淡淡一笑,昂起頭來,露出了自己的金帶青綬︰「公大夫,第十級。」
田賁臉色一板︰」比我高還是比我低?「」十與九誰大?「
田賁略一思索︰」自然是十。「」那我便比汝高一等了。」
田賁悵然若失,其實他曾經馳援魯國、強渡龍門、奇襲新絳,追擊秦軍,所立功勞其實並不亞于虞喜。只是他也有不少過失,一度還被降職到基層做卒伍,現在能混上一個官大夫,已經是趙無恤格外抬愛了,所以田賁也沒有抱怨,反而有幾分感動,只是穆夏虞喜兩位老伙計都比他高,他卻只能和漆萬、郵成等後來者混在一起,不免有些不忿。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勉之,勉之。」
虞喜笑眯眯地拍了拍田賁的肩膀,一副「汝繼續努力」的神態,隨後便拉了拉腰間帛帶,邁著跟禮官學過的朝臣步伐往外走去了,他本是趙氏馬廄里的一個小小圉奴,經過十余年出生入死,屢立奇功,如今卻位列趙國功臣前十,儼然躋身頂尖貴族之列,虞喜自然有資格驕傲。
面對他的衣冠和綬帶,爵位比他小的朝臣們無比露出了敬佩的神情,恭送他離開,因為放眼未央宮含元殿,能得到「公大夫」這一爵位的實在不多。
在頒布的《軍爵律》中,趙國的武功爵一共十二等,從低到高分別是︰一級公士,二級造士,三級良士,四級戎士,五級國士,六級不更,七級秉鐸,八級執戎,九級官大夫,十級公大夫,十一級執圭,十二級元戎。
考慮到趙無恤自己都只是諸侯,自然不會照搬秦漢二十等爵,鬧出「關內侯、徹侯「之類鬧出笑話來,至于」左庶長、大庶長「等名稱,更不能向現如今向趙氏匍匐自稱小宗的秦國效仿,于是索性根據晉國自己的特點,弄出了一個」十二等爵「來。
《軍爵律》在賞賜爵秩的原則上有較嚴格的限制,」官爵之遷與軍功相稱」。舉個例子,剛剛年滿十七歲,傅籍入伍的庶民是普通的」戍伍「,通過作戰,斬首或者擒拿生俘,立功後由基層的軍法官登記在冊,戰後核實,便可以按照功勛多少」率受上爵「。
一個首級或生俘,可以從戍伍升為公士,也就是最低級的爵位,之後所需首級或生俘數量遞增,從公士升造士,要兩個首級;造士升良士,三個首級;良士升戎士,五個首級;戎士升國士,十個首級;從國士升不更,便要二十個首級了……
當然,當爵位逐漸升高,在軍中的職位也會水漲船高,戎士、國士等,已經相當于統領百人的卒長級別,所在的卒要殺傷俘虜二十人,雖然有難度,卻也有機會。
前六級,相當于沒有改革之前的士,後六級,則是卿大夫級別,立功的標準也不再是簡單的斬首和俘虜,而是要考量在戰役乃至于戰爭里是否盡到了責任,起到了戰勝敵人的關鍵作用了。
所以虞喜才能在三十余歲便升到第十級的」公大夫「,因為他的騎兵屢次起到了勝負手的作用。
他和穆夏、田賁、漆萬等人的出身相當于對趙國全民宣布︰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趙無恤甚至規定︰「趙氏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高爵」,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系,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這是否意味著趙國徹底與「世卿世祿」決裂了呢?不一定,因為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兒子若能作戰英勇,就可以守住爵位,但若坐吃山空,三代以後爵除!
這是促使趙國百姓前赴後繼參與戰爭的刺激,因為作戰時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立下的功勞越大,獲得的爵位越高,獲得的待遇也越高。
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每年所領的軍餉俸祿也不盡相同。
比如戍伍是沒有報酬的,甲冑以外的衣服要自帶,只能吃最基本的口糧,作戰就算死了,也是為國家盡的義務,除了不多的撫恤外,家人很難得到其他補償。可一旦升級為公士,待遇就不一樣了,最吸引人的,就是「軍爵受田」。
一般的百姓,一個成年男子受田百畝,用來養活一個五口之家,隨著軍功爵的增加,公士可以受田1頃半,良士2頃,並且可以擁有氓隸來幫忙耕種,依次遞增,到了執圭、元戎,所受田地已經多達上百頃,可以說是富比半縣的大地主了,不過到了那種程度,土地房宅的多少已經入不了他們的眼了。
《軍爵律》里還規定,爵位高者賞賜重,爵位低者賞賜輕,對軍官的獎賞高于士兵。以第九級爵位「官大夫」為分界,官大夫以下立了功,不過是加賜幾千錢、幾個奴隸而已。但像田賁、虞喜這些高級將領,在意的是立功之後,隨之而來的「賜稅、賜邑「,也就是加賜食戶,甚至得到領邑,成為封君……
春秋畢竟是」封建時代「,封土為主君是每個人的願望,雖然在執掌魯國時,趙無恤靠張孟談以身作則和」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遏制住了手下人獲得封地的,可在回到晉國後,已經陸續將一些邊地的鄉邑封給了手下人,如今只是把這些封賞規範化,法律化而已。
其中,官大夫食稅三百到五百不等,公大夫食亭里,執圭食鄉邑,元戎食縣……
官大夫還是封幾百稅戶,可到了公大夫,已經是直接食地了,所以又被稱為「里大夫「,執圭則俗稱「鄉君」,元戎是「縣君」。
邁步走出未央宮含元殿,得到了一座鄴城附近里閭的「封地」,被眾人艷羨的虞喜雙目中,露出的更多的憧憬。
趙國的十一級、十二級爵,現在只有數人,分別是董安于、郵無正等重臣,他們各自得到了一個鄉,乃至于一個縣的封賞!畢竟從趙氏到趙國建立的過程里,兩位老臣付出了數十年心血,奠定了這個新國家的基礎。
虞喜缺席了對秦國、鄭國的戰爭,否則他也能位列上圭的。
這是趙無恤避免手下功高不賞的手腕,但虞喜依然期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戰爭里立下更多功勞,像郵無正、董安于一樣手持玉珪,穿戴卿士的冠冕,站在朝堂前列,更有一座可以世代相傳的縣邑,上萬百姓等著他去治理……」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立功異域,馳騁中原,以取封君!「
從這一天起,立功封為縣君,與國同休,不單是虞喜的志向,也是趙國有志于功名者共同的志向,雖然趙無恤已經在《軍爵律》里直接說了︰「所賜之縣僅限代郡、上郡、河間、左馮翊,內郡一律不得封君!」
而在有人介于國庫空虛,試探性地請求,是否要實行」納粟拜爵」時,趙侯更是斷然拒絕。
他說了一段話,一段出于孔子之口,但趙無恤希望子子孫孫在封爵策勛時永遠遵從的話︰
「唯名與器,不可以賈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