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謝氏帶崔十二娘進洛陽時,便吃了不小的虧,那會兒大祝氏還當大謝氏行事不大穩妥……info
如今輪到自己吃了這虧,大祝氏才知當日大謝氏心中感受。
「夫人客氣了。」
說了這番話,大祝氏已經如同驚弓之鳥,再不見先前的氣勢,哪怕是傅明華喚了她起身,她也是心中忐忑難安,如坐針氈,恨不能即刻就走。
只是傅明華又拉著她說了一陣,越發使她難受了。
傅明華看她臉色發白,額角發根透汗,臉上的脂粉都已經在汗水的浸泡下有些融了,才勾了勾嘴角,伸手撫頭︰
「瞧我,拉著你們說了這樣許多。」
小祝氏見大祝氏一副如臨大敵,緊張難安的模樣,便忙道︰
「娘娘生下大皇子至今,還未曾見過。」
說到燕昭,傅明華笑著就招手,吩咐紫亙︰
「將昭兒抱來。」
轉頭又看著小祝氏笑︰
「倒是我疏忽了,昭兒出生至今,幾位長輩都還沒見過。」
她不再提及崔氏的小娘子,大祝氏心中長舒了口氣。
從宮中出來時,小祝氏的笑容里帶了幾分疏離冷漠之色。
大謝氏有些尷尬的扶了大祝氏上馬車,此時離了宮,她坐在榻上,臉色有些臘黃。
原本抹勻的脂粉,因為汗水密集的緣故,此時早被沖刷掉大半了。
她接過下人遞來的茶水,手還在發抖,水杯里裝著的茶水因為她的動作而暈開一圈一圈細微的紋路。
「你明日備份禮,回謝氏瞧瞧你的母親。」
大祝氏喝了幾口茶水,話中所說的意思,大謝氏自然听了出來。
今日在宮中之時,她情急之下而將謝氏的人拖下了水,當時傅明華雖適可而止,但小祝氏心中必定記恨于她的。
大謝氏是大祝氏的長媳,又是小祝氏的女兒,由她回去說情,是再適合不過的。
吩咐完這話,大祝氏眯了眯眼楮,想起今日在宮中發生的情景,忍了怒火,不再出聲了。
到了三品之上命婦進宮拜見那日,命婦按品級入觀風殿風,向傅明華行禮。
她見到了許久不見的蘇氏。
從當日容涂英準備逼宮之後,傅明華就已經沒有再見過蘇氏的面了,燕追登基之後,蘇氏更是不受詔不得入宮內,要想見她一面也不容易。
蘇氏跟在衛國公府夫人顧氏的身旁,倒是長得豐腴了些,起身時還壯著膽子抬眸看了她一眼,眼中充滿了笑意。
倒是衛國公夫人顧氏看上去憔悴了許多,人都瘦得變了形。
她的娘家顧府卷入容涂英謀反一案,可是並不在已經被處理的那一批罪臣里。
傅明華對于顧氏曾四處奔走,在為娘家尋求解救之法也頗有耳聞,此時看顧氏消瘦的模樣,自然也是心中有數的。
衛國公府的人拜完禮,退下之後,傅明華就看到了武安公府的周夫人。
丹陽郡主跟在她的身後,不時的仰頭盯著傅明華看,眼中現出焦急之色。
定國公府的人至今仍關押在大理寺中,燕追遲遲沒有處置薛府的人的意思,令定國公府的人越發坐立難安。
听聞最近長公主急得請了好幾回太醫署的人,不時想要進宮向燕追求情。
對于丹陽郡主焦急的目光,傅明華低下頭來,端了手邊茶杯。
丹陽郡主眼中便露出失望之色,一層水意浮了上來。
前方周夫人已經察覺到了不大對勁兒,退了下來之後,似是在與丹陽郡主輕聲耳語。
丹陽郡主勉強點了點頭,卻又向傅明華看了過來,一面咬了咬嘴唇。
直到申時四刻,命婦才接見完,離宴席的時辰尚早,傅明華一面令楊復珍及碧藍等人領了些人出外稍坐片刻,自己則回了殿內換身衣裳。
頭上瓖了珠翠的華勝被取了下來,梳頭的宮人為她摘下綰起的假鬢兒,她想起蘇氏。
當日容涂英那樣得勢之時,蘇氏還與她往來,冒險提醒過她,這個當日口口聲聲喊著‘因她瞧不起賀元慎,而不能與她成為朋友’的小娘子,最終倒難得能與她說上幾句話的。
她側頭吩咐碧雲︰
「去請衛國公府的世子夫人前來。」
碧雲自然知道蘇氏當日與傅明華的交情,听她這樣一吩咐,便行了一禮,應了一聲出去了。
不多時碧雲便進來,說是蘇氏已經在側殿候她了。
傅明華出來時,蘇氏正規矩的候在殿內,听到腳步聲時,忙轉過身來便行了一禮。
「如今要想見您一面,可不容易。」
傅明華喚了起,蘇氏起身便笑著說道︰「我還以為得等冊封之時,才能遠遠瞧您一眼的,哪知皇上賜宴,我也便沾了些光,跟著來了。」
「齊王年歲到了。」傅明華說了這話,蘇氏便心領神會。
「近來如何?」傅明華接過宮人遞來的茶水,听著外間傳來隱隱約約說話的聲音,看著蘇氏,便問了一句。
蘇氏笑了笑,「還是那樣子,你與其問我如何,還不如問衛國公府如何。」
衛國公府最近才是愁雲慘霧,自顧饒之投靠容涂英造反以來,衛國公府便提心吊膽,唯恐遭顧家連累。
「我听說,世子近來處處為顧府奔走,聯絡了不少讀書人請命。」
傅明華听她提起衛國公府的事兒,便也說了兩句。
蘇氏便有些訝異的看了她一眼︰
「您竟也听說了。季昭與退之乃是表兄弟,向來感情甚篤,退之如今受其父之舉所連累,是要問斬的,他自然是著急。」她提起賀元慎時,再不如當初,想起這個人便都眉眼帶著光彩的樣子,反倒平靜了許多。
他近來納了不少紅顏知己,姐姐妹妹的,他向來憐香惜玉。
當日看他性情溫和,體貼入微,便如飛蛾撲火,一頭扎了進來,如今成了這般模樣,便是悔之亦無濟于事。
傅明華听著她說這話,眉頭便皺了皺。
蘇氏嘴角邊露出譏諷之色來,有些不屑的樣子︰
「他口口聲聲說,皇上仁德,既能免五服之罪,又免年老、體殘、年幼的人以死刑,何不更加開恩,放退之一馬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