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飲料和粥,配菜方面,主角主要食用蟲肉、堅果、塊根、菌類和蔬菜,有的經過烤制,有的生食。
烹調在歷史上也是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原始人掌握火以後,才學會熟食,一開始主要是簡單的烤制食物,變種是像叫花雞這樣埋在火堆下燜熟的。
在發明陶器後,人類就可以煮熟食物了,也有民族沒有陶器,就利用牛胃當容器煮制食物的,但是這樣的容器極易損壞。
中國在陶器發展到一定程度,或青銅器發明後,開始出現了甑這樣的蒸具,可以蒸熟食物的,西方直到很晚才掌握類似技術。所以中國的主食——饅頭、包子等都是蒸制的,而西方的主食——面包、餅干等卻是烘焙(也就是烤)的。
至于炒的烹調方式,出現更晚,要等到鐵鍋和油脂十分普及後,才能夠出現。
現代中國各大菜系的很多代表菜色,包括街邊小吃,歷史最長不過數百年,甚至很多是在民國後才出現的,古代平民和貴族的飲食,長期以來都比較單調。
主角現在想要拓展自己的菜肴品種,遇到的問題就是科技水平跟不上,他只能使用天然的或者原始人工的烹調用具,能夠利用陶器煮制食物已算不小的進步,因此配菜只能采取生食或烤、煮的加工辦法。
蟲肉可以做成烤肉,也可以合進粥里煮一鍋肉粥。主角主要吃的是黃粉蟲肉,他拒絕食用其他王和後更加偏愛的肉質更細膩的蛆肉,畢竟人類對蒼蠅及其幼蟲的固定印象就是骯髒。
而黃粉蟲,好歹人類也經常吃,像健身人群喜歡食用蛋白粉,很多品牌的原料就含有高蛋白的黃粉蟲。
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後,主角就接受了這些蟲肉,吃起來口感味道也還不錯,雖然肌肉縴維略硬,像是有點老的牛肉或粗縴維的馬肉。
比起肌肉,主角更喜歡蟲肉的脂肪部分,黃粉蟲的脂肪不多,但是無論是串在肌肉上烤制,還是放一點在肉粥里冒出油花兒,味道都極美。也可能是主角現在對于高熱量的追求,改變了他的口味,人類時期的他除了女乃油和巧克力,對其他油脂類食品並不偏愛。
除了新鮮的蟲肉,主角也喜歡食用具有獨特風味的腌肉和燻肉,這兩樣的原料同樣是黃粉蟲肉。
螞蟻們也有食用干肉的習慣,他們會把一時間吃不完的肉放在太陽下暴曬月兌水,從而保存更長時間。
但主角的腌肉和燻肉卻是特制的。考慮到螞蟻們的切割工具不太給力,只有一些簡易的礫石或陶制刀具,這些腌肉或燻肉都是實現切好片再制作的,以免成品太硬無法加工。
在把新鮮的肉切片後,放進粗鹽里月兌水腌熟,再經太陽暴曬,就是腌肉。而放在火堆上任由燃燒產生的煙燻,燻干後就是燻肉。
這兩種食物在人類世界被認為很不健康,但依舊憑借獨特風味征服了大批人的口舌和心。主角也非常喜歡這兩種食物,食物的風味總讓他回想起過去。這兩類食物偶爾也會被當做珍饈賞賜給別的螞蟻。
相對于螞蟻們常制作的肉干,腌肉和燻肉保存時間更長,在地下干燥的儲藏間內,可以存放小半年不壞。而螞蟻們的肉干視晾曬程度,頂多保存一周到一個月時間。
因此,每年入冬前因為飼料不足,需要宰殺大量黃粉蟲時,主角就會讓螞蟻們把大量肉做成燻肉,以延長保質期。畢竟腌肉需要消耗不少鹽分,而目前主角還沒有掌握高質又高產的鹽礦資源。
「青丘城」曾經同意主角控制「鹽城」,但主角發現那里的鹽堿地依靠自然結晶,能夠收獲的食鹽雖然產量上足以滿足需求,但純度不高,含有很多其他鹽堿成分。出于對健康的擔憂,主角還是盡可能的讓大家少攝入這種粗鹽。
配菜方面,除了黃粉蟲肉,主角還會食用一些蟲卵,就像煮雞蛋那樣以煮的方式食用,非常大補。
剩下的,就是各種塊根、植物睫葉、菌類等素食,植物睫葉很多可以生食,就像沙拉那樣。
但塊根和菌類,還是以烤制或煮為主,螞蟻們常食用的塊根,個頭都不大,不可能被人類當做食物,但其中有類似土豆或胡蘿卜的富含澱粉的塊根,也有像蘿卜那樣具有辣味兒又富含水分的,還有像甜菜那樣含糖量較高的,大大豐富了主角的食譜。
菌類也很多樣,螞蟻們有自己的一套分辨可食用蘑菇的方法,主要就是不斷試錯,然後記住並避開那些有毒蘑菇。這些菌類天然味道鮮美,是調味料稀缺情況下,主角的天然鮮味劑。比如將蘑菇和脂肪一起烤制,流下來的油脂包裹著被烤著焦脆金黃的蘑菇,味道實在讓主角難以忘懷。
說到調味料,螞蟻們除了鹽之外,並不吃其他調味品,但主角不同,人類的烹調藝術,一大半靠的是各種調味料,從東方的油鹽醬醋,到西餐的羅勒、肉桂、迷迭香等,還有東南亞與南亞的咖喱,調味品總是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
螞蟻們沒有使用調味品的習俗,當長期的采集經驗,讓他們知道哪些植物具有不好吃的「異味」。
主角要的就是這些螞蟻們所以為的「異味」,包括辣味和各種奇異的香味,因此,專門有工蟻負責為神使王收集這些天然調料,豐富主角食物的味道層次。只不過,這些調味品很多是可遇不可求,並不能保持穩定供應,只能是吃到一次算一次。
還有水果,自然是具有人類靈魂的主角無法割舍的,螞蟻們也會食用水果,但一般都是在落地的水果處飽餐一頓,而不會將這些易腐敗的食物帶回巢穴。
主角不可能跑到野外自行尋覓水果,因此工蟻們會將一些體積重量合適的水果帶少量回來,供主角享用。比如龍葵果、火棘果、各種野生莓類或越橘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