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穿越之初,主角接受了自己變成一只螞蟻的宿命以後,根據其腦海中對螞蟻的固定印象,接受了其異常原始而蠻荒的生活方式。
而在得知他所處的螞蟻族群的主巢中,居然存在「火」的時候,那是主角的三觀第一次被打碎重塑。
「火」的使用,是一個種族由原始踏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主角不能再把自己所處的這個族群視為人類世界路邊隨處可見的那些蟻穴中的生物,不能將之視為一堆原始的會移動的神經節,而必須用審視文明種族的眼光去了解、去接觸、去適應。
正因為「火」的意義如此重大,主角甚至忽略了這個大頭蟻族群其他一些非常令人驚訝的特性︰某種程度上而言非常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嚴密的組織架構、森嚴的等級制度、教育體制和集體智慧。
這些被忽視的特性基本上與人類世界對螞蟻的那些贊嘆相同,但是又從原始之中有所發展,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而且對于一個初期的文明而言,其意義並不比「火」要低。
如果把這五項特性換算到人類社會中,那麼可以大致對應為︰語言,氏族或部落中出現原始的領導決策組織(全體大會、軍事酋長、巫師等),階級分化,年長者的增加和年長者優勢。
唯有集體智慧這一項,是作為真社會性昆蟲的螞蟻所特有的演化,與人類世界通常認為會議、討論等就是集體智慧的意義截然不同。
我們來分別來對比一下螞蟻與人類在這五點上的異同。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
關于人類語言的起源,有不同的假說和理論。
有一理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其固有名字,而我們的祖先對他們的認識就如同對其他自然現象的了解一樣多;這種說法被認為根本不足以說明人類語言的任意性與抽象性。
另一理論則認為人類語言最初是由模仿大自然的聲音而來,例如「汪汪」的聲音可用來代表「狗「。
還有一種理論推定最初的語言是表達,通常不是很愉悅的情緒反應,如一些感嘆詞。
第四種理論則認為語言起源于有語音伴隨的手勢,舉例來說,我們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時,會作出撫摩肚皮和舌忝嘴唇等動作,口中同時發出「姆姆「的聲音。
最後,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最初語音和意義是隨意結合的,經過不斷的重復使用,音義之間形成了固定的非隨意聯系。
這有理論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們與想象中的或實際上的語言或非語言人類行為相吻合,而且智慧較高的猿人也可能籍這些方法學習語言。真正的語言是不同起源和因素的融合。
如果對一個孩童如何獲得語言能力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對人類語言之起源提出更精確的假設。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正常的語言習慣有相當固定的學習階段。
嬰兒出生後約3個月大就開始牙牙學語。到了快滿周歲,開始會說一些單詞,這些單詞的意義其實就等于詞組或子句。到2歲時,開始會說一些由二、三個單詞構成的詞組,已能使用極簡單而準確的句法。在這幾個階段中幼兒也逐漸在掌握語音和語調。而且這些階段的發展與其抽象概念的建立是相互關聯的。
由大腦功能局部化的研究看來,語言之習得甚至和語言之起源都有所關聯。人類的腦部與其它猿類的差異在于其大腦的左半球容量較大且較發達。雖然有關語意、語法及音調等方面的功能是同時為兩個半球所控制,但右半球主要控制具體事物的了解,而左半球主要主宰抽象概念的理解,因而後者乃成為人類的語言中樞。約青春期時,個人的腦部主控機能已建立,因而逐漸失去幼兒期很容易且快速學習語言的能力。
語言意義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予以,在于其的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兩方面,其中社會功能包括信息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
語言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同思維有密切的聯系,是思維的載體和物質外殼以及表現形式,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邏輯運用和信息交互和傳遞的工具,是體現人類認知成果的載體。
而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語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在,螞蟻世界的觸角交流和信息素、氣味信息的組合,顯然也具備了語言的特性,打破了通常認為語言是人類的創造、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的認知。
同人類的語言相比,螞蟻的「語言」有著極為明顯的優缺點,但對文明的作用同樣顯著。
螞蟻的不同方式組合的「語言」,各有其優勢。觸角交流可以短時間內就交換大量訊息,其速度遠超過人類的語音和文字的傳播速度,而且接收到的信息可以長期留存,保密性也強,簡直就像每只螞蟻的大腦中都自帶一個硬盤和郵箱。信息素是具有不同失效的指示專用「語言」。氣味信號則是可以大範圍傳播的「語言」。
但是,螞蟻的「語言」的缺點在就在于大範圍傳播和長時間留存。
當人類在公眾場合以演講的方式向成千上萬人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螞蟻們除了在特制的會議室里,否則就只能用氣味信息表達幾個含義有限的意思,而且基本都是軍事詞匯。
當人類可以用文字這種語言的衍生工具長時間記錄並保存信息時,螞蟻的信息卻只能依靠每只螞蟻的大腦來留存,然後身死信息滅。
但無論如何,螞蟻們的這種與任何人類的語言均有很大區別差異的「語言」,依舊是其文明所必須的媒介,並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