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出人意料的戰果引起了胡衛東的深思,「單以殺敵效率來說,刺刀其實比不上大刀梭鏢等純粹的冷兵器,但是大刀隊、梭鏢隊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只是一沖敵人就瞬間崩潰的情況,看來值得好好研究或許是因為上刺刀之前,敵人的心理還處于適應遠程攻擊的狀態,結果一下子突然變成了血腥慘烈的白刃刺殺戰,意志較為薄弱的戰士心理上難以承受這樣巨大的變化,而大刀隊出戰的話,敵人一看就知道是要打白刃戰,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心理上的準備,而且火器對上純粹的冷兵器還會有心理優勢,可以部分抵消白刃廝殺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近現代歷史上常有幾百、甚至幾十個軍人以刺刀(而且是在個人武力未必有優勢的情況下)擊潰幾千、甚至幾萬敵軍的例子,卻從未听說有誰能靠大刀以一敵百的」
正是受了這一戰的影響,胡衛東從此更加重視紅十五軍官兵刺殺技戰術的訓練,後來還特別將那些身手較好練家子與擅長白刃刺殺的老紅軍和一部分出身于以前胡璉部下的「解放戰士」編成了一個特別強調近身白刃戰的團級部隊65團。在紅十五軍的序列中,這個團的裝備並不是最haode,但他們的刺刀卻為他們贏得了無數榮譽,後來被**授予了「老虎團」的光榮稱號,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由于趙觀濤家中巨富,又好歹算是中央軍,而且在兩三個月前剛剛更換了新裝備,第八軍的裝備居然比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第十八軍還好,再加上此役打得很快,敵人大半投降,紅十五軍繳獲到較多的完好裝備,其中有重機槍149挺、輕機槍512挺、高射機關炮12門(中國人其實是最早知道拿來打地面目標的)、75mm山炮12門,82mm迫擊炮24門,37mm戰防炮6門,以及一萬多支德式步槍和上千支各式手槍,唯一遺憾的是,野戰獲勝一般都不會繳獲到太多的彈藥,隨著火炮的增多,紅十五軍的炮彈又不太夠用了
但不管如何,將敵軍的火炮幾乎全部無損拿下總是一件好事,其間龍飛豹的特戰隊居功至偉,這支初具雛形的特種部隊現在已經發展到500多人,其中成為正式隊員的也有67人了,盡管他們離胡衛東要求的「精通至少兩門外語,會開汽車、飛機與輪船,騙人不需要打草稿」等更高的要求還差得遠,但已經開始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不過更令胡衛東驚喜的是,粟裕對特種戰術理解得很快,原來當初挺進師為了生存,已經在有意無意間實踐過其中的不少內容了,只是畢竟全靠自己模索,失誤受挫在所難免,想起犧牲的那二三十位優秀紅軍戰士,粟裕在大勝之後卻反而流下了熱淚
有了粟裕在(也因為閩浙贛蘇區受創相對較輕,人口比例還算合理。),胡衛東不但可以比以前更快地擴充軍隊,而且更能大膽地兵分三路,由他率領教導師、粟裕率領挺進師、葉飛率領獨立師各自為戰,攻城略地的效率頓時倍增。而國軍那邊,由于兵力嚴重不足,閩浙贛蘇區又剛剛「光復」沒多久,人心還是向著紅軍,結果到35年5月下旬的時候,江西的弋陽、橫峰、上饒、貴溪、余江、萬年、德興,浙江的開化、慶元,安徽的婺源這十個縣全部收復,又另外奪取了以前蘇區之外的江西廣豐、鉛山二縣,加上之前佔據的幾個縣,轄地一共達到了十六個縣,正規紅軍超過了十二萬人,而且與閩贛粵蘇區連成一片,形成了土地革命戰爭以來最大的一片革命根據地「閩浙贛粵皖邊區」…,
更令胡衛東高興的是,劉鼎等原來洋源兵工廠幸存下來的干部職工也陸續與紅十五軍取得了聯系,並挖出那些埋藏起來的機器設備加入了紅十五軍的兵工廠,加上紅十五軍兵工廠自己的底子與之前兼並的閩北兵工廠,還有先前與廣東軍閥交易來的一些設備,其實已經初具規模,有了這一不錯的基礎,胡衛東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jishu改造,還新建了一條子彈生產線,兵工廠此後每月可以生產各種槍彈五十多萬發,已經超過了當年紅軍極盛時期各根據地兵工廠產能的總和,而迫擊炮、迫擊炮彈、手榴彈、地雷等其他產品的產能與質量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兵工廠的干部職工在生產線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為將來建造規模更大也更加先進的生產設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兵工廠還按照胡衛東繪出的設計圖生產出了一種其貌不揚、甚至可以說是簡陋至極的沖鋒槍,這就是歷史上令敵人和使用者都很頭痛的英國司登式沖鋒槍。司登式沖鋒槍結構非常簡單,乍看之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組成的︰槍管是圓的,套筒也是圓的,槍托也是圓的,槍機拉柄也是小圓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杰作」,而且這種沖鋒槍在設計上也存在著一些重大的缺陷。但它卻也有著三個巨大的優勢︰威力大、造價低、生產工藝極其簡單。尤其是第三點,對目前的蘇區兵工廠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司登式沖鋒槍甚至可以用鐵管而不必非要用鋼管作為槍管,這雖然會大大縮短它的使用壽命並影響射擊精度,但對于條件簡陋而且處于敵軍封鎖之下的蘇區兵工廠來說,有著不能忽視的現實意義。
同時,斯登式沖鋒槍的生產對機器設備和員工的要求也低,前者兵工廠全部具備,後者更是連文盲都可以在簡單培訓後勝任工作。因此胡衛東很自然地在那些二戰經典槍械當中選擇了這種評價最差的廉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