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偉人的決意(上)

作者︰那年那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ps︰感謝書友「700926」投出的月票,順便求推薦票^_^

新組建的71軍成功地頂住了日軍大部隊三天三夜的進攻,但當援軍趕到的時候,全軍已經僅余3萬多人了,而胡衛東與粟裕都深知北線戰場意味著什麼,一下子將手頭幾乎所有能用的野戰部隊都派出來了,十五軍的三個主力師首先趕到戰場,隨後傅作義的部隊也結束了山中剿匪南下支援,甚至就連一向作為奇兵使用的日縱也難得地參加了正面作戰,偌大一個山東根據地,僅僅留下了胡漣那個剛剛擴充為整編師的海軍陸戰師這唯一一支野戰部隊

如果算上亟需修整和補充的71軍,十五集團軍在北線戰場史無前例地投入了超過二十萬的雄厚兵力,如此規模的攻堅戰立即在黨內軍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畢竟是人都知道攻堅戰的傷亡很大,尤其此戰又不是攻略大城市,直接收益也不是很大,因此一貫都習慣于「有便宜才打」的赤色黨內普遍對此難以理解。!但胡衛東在向中央發出的電報中卻明確指出,一旦讓日軍鞏固了魯南防線,那麼鬼子就可以分出兵力大舉西進,而微山湖以西都是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蘭封防線上駐扎的十萬**根本不可能抵擋兵力至少也有二三十萬日軍的全力進攻,一旦蘭封失守,鄭州必然難保,到時候豫西工業區就會受到直接威脅,甚至可能令大家兩年來的建設成果毀于一旦。而鬼子若是搶佔了豫西的兵工廠與南陽的油田,後果就更是不堪設想。與其等到日軍西進之後再被動地應對,不如主動出擊,只要能夠攻佔臨城-棗莊一線,就足以對徐州施加足夠大的壓力,讓鬼子不敢分兵。至于陣地攻堅戰消耗大的問題,客觀上確實存在,但隨著邊區工業的發展和根據地的擴大,在必要的時候,十五集團軍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完全拼不起消耗了

接到這份電報後。中央的幾位領導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大多都對胡衛東制定的作戰jihua存有異議,但這時太祖再次對胡衛東表示了堅定的支持,他甚至在胡衛東原版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加宏大的戰略規劃,「十五集團軍這兩天發來的戰報令人鼓舞,如果這個作戰jihua也能夠獲得成功,那麼在華東戰場中日雙方的liliang對比將發生很大的變化,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出現了!」

「偉人就是偉人,我只想到了一個戰區。而他看到的卻是全國的戰局。」,胡衛東看完中央發來的電報後不禁心生慨嘆。但同時也深受鼓舞,當即發電向中央承諾「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十五集團軍也一定會攻取微山湖-運河-運河鎮一線,將徐州日軍徹底圈禁在運河以西狹小的三角形區域之內,為全殲日本華中派遣軍主力掃平障礙!」,而留在洛陽坐鎮的中原局書記張浩也向中央表示會立即在最早開始民兵體系建設的豫西邊區進行總動員

「這樣做不好吧?豫西邊區只有1800萬人口,真要動員出60萬軍隊的話,根據地的負擔是不是太大了?而且這些新兵也未必有太大的戰斗力,當年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我們曾經被迫這樣做過。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听完電報後朱老總不禁蹙眉道。

偉人聞言卻彈了彈煙灰笑道,「的確,當年中央蘇區兵民比例超過1︰50之後根據地的經濟就吃不消了,而且新兵的戰斗力也很成問題。但早在抗戰初期小胡就跟我談過這個問題,據他說,大部分列強在經濟上都能夠承受1︰20甚至1︰10的兵民比例。因為他們工業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也就高,所以能夠維持更高的月兌產人口比例。而且列強因為預備役制度完善,很多平民在入伍之前就已經接受過一定程度的軍事訓練。因此即使大幅擴編,官兵軍事素質下降的幅度也不會太大。而據育英同志之前發來的電報來看,現在的豫西已經擁有三百萬產業工人(含建築等低jishu工種和國營農場內的農業工人),城鎮人口超過五百萬,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但和日本相比已經相差不遠(注1),考慮到識字率暫時還有差距,整體來看應該與日本相當,因此維持1︰30的兵民比例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至于新兵的戰斗力,就更不必擔心了,據育英同志報告,目前光是豫西一地,民兵總數就超過了三百萬,半月兌產的基干民兵也有40萬之眾,另外還有完全月兌產的地方守備部隊與武裝警察合計不下10萬人」

說了一會兒偉人愈發談笑風生,「其實,當初中央蘇區的紅軍新兵戰斗力太差主要還是因為沒子彈訓練,當時連正規部隊每人平均都只有幾發子彈,何況是民兵赤衛隊?我記得當時的民兵訓練也就是練練姿勢,一年能夠打上一兩發實彈就已經很幸運了,而據育英所說,豫西邊區僅僅今年上半年的民兵訓練中就用掉了1億5千萬發子彈」

「子彈的消耗量居然比我們八路軍還多?這個我怎麼不知道?」,朱老總雖然是位心胸寬廣的長者,但听到這里臉色也多少有點不豫。

「這是書信中順便提到的,等到來年春天中原邊區向中央匯報今年工作的時候,大家肯定都能看到。」,太祖連忙進行了解釋,又借機再次闡明自己的觀念,「比起訓練現有的正規部隊,民兵的建設更加重要,我們中國工業薄弱、農業落後,如果連地大人多的優勢都發揮不出來,還怎麼能夠趕走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內的列強,贏得國家自主和民族獨立呢?」

注1︰投資巨大而高效是一方面,幾年來一直努力普及教育是另一方面,技工速成的辦法更是收到了奇效,不過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抗戰以來從淪陷區城市營救出來的一百多萬人口與總數已經超過二三十萬的歸國華僑青年幾乎都集中到了這里,前者之中受教育的比例較中國當時的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高出很多,而那些華僑青年更是幾乎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幾乎等于是集中全國之力建設半個省,跟歷史上新中國建立之後的台灣情況類似,效果不明顯才怪了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