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阿地飛哥」投出的2張月票,順便求下推薦票^_^
這些道理杜陽都明白,可是理解歸理解,但這些反坦克壕不解決的話,裝甲騎兵師還怎麼擊潰這麼多的鬼子呢?想到那些輕型坦克薄弱的裝甲和火力,杜陽怎麼也覺得有些沒底,其中為數不多的八一式輕型坦克因為裝甲鋼性能優異而要稍好一些,但數量卻未免太少,至于九五式輕型坦克這種近距離用步槍鋼芯子彈都能擊穿其所謂「裝甲」的坑爹貨,杜陽對于師長如何用它們而不是自己指揮的這些大家伙(相對來說)來解決日軍的反坦克壕,心中充滿了好奇
只見兩個裝甲騎兵團並沒有直接沖擊鬼子的陣地,而是在保持距離、以免遭到日軍點射反坦克火力打擊的前提下向著兩翼迅速展開,杜陽不由心中一動,「對啊,敵人正面的陣地是建好了,但是側翼呢?」
正如杜陽想到的那樣,日軍當面的這一條反坦克壕雖然完成了,但因為趕時間的緣故,人力被集中于陣地正面,因此越往兩側,反坦克壕的挖掘速度越慢,而就目前來說,已經完工的反坦克壕實在是短了點。
兩個裝甲騎兵團迂回繞過敵軍側翼、也即是這條塹壕還在挖掘中的兩端之後,立即一改之前謹慎的態度,在自行火炮的炮擊支援下果敢地大膽切入,令日軍拼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挖掘出來的這條塹壕立刻失去了作用。眼見如此,堅守一線的上萬鬼子只得退至已經初步完成的第二道防線,但在此過程中日軍卻也不可避免地傷亡慘重,而兩個裝甲騎兵團的坦克與裝甲車雖然普遍皮薄,但一來是攆著鬼子追殺,二來有裝甲雖薄但卻強度極大的八一式輕型坦克沖在前面。因此損失微乎其微。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相當一部分鬼子成功退到了距離不遠的第二道防線,而因為日軍的一條條防線都是在發現裝甲騎兵師來襲之後同時開始挖掘的。因此第二道反坦克壕比第一道更長更寬。然而,塹壕再長也依然有兩端,而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即使越野也超過30公里/小時的高速,兩個裝甲騎兵團只不過比上一次多花了1分鐘不到。就又輕松地瓦解了日軍的第二道防線,接下來第三道、第四道防線也同樣相繼被兩個裝甲騎兵團的側面迂回輕松打垮。
其間日軍陣地的另一個問題也暴露了出來,這些反坦克壕是為了防範敵軍坦克正面沖擊而挖掘的。現在敵人改走側面,那麼日軍後方的反坦克壕也得大幅度修改才行,但是已經完成了一部分的戰壕可不是畫得不好再刷一層覆蓋掉就行了的油畫,倉促之間哪兒來得及改過來?同時側翼與正面不同,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敵人可以在三公里處就切入,也可以迂回到五公里處再切入。甚至可以繞上十公里再切入,這根本就是防不勝防,而日軍倉促之下改變挖掘線路,更是自亂陣腳,一方面破壞了原有防線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則令干活的鬼子兵潛意識里紛紛生出了「我們干的都是無用功」的念頭,工作積極性因此直線下滑,原本裝甲騎兵團只能繞過的日軍正面陣地也也開始出現了漏洞
偉人說過「shijie上沒有一支軍隊不怕穿插迂回」,鬼子也不例外,早在前面幾道防線被裝甲騎兵師的「兩翼」通過側面迂回攻擊擊破之後,日軍上下就已經人心惶惶,而當他們發現居然就連正面的反坦克壕也擋不住敵人之後,心底的恐慌頓時進一步放大,縱使鬼子的軍官不斷擊斃逃兵試圖穩住軍心也只是螳臂當車,失敗的氣氛迅速在日軍之中蔓延開來。
更要命的是,兩個裝甲騎兵團殺得性起,居然一口氣直接穿插到了敵軍背後,並隨即又返身殺回,由此戈蘭壕本身的一個弱點也隨之暴露了出來。原來,這種特殊的反坦克壕雖然在對付正面攻來的裝甲部隊時有奇效,可它是一種單向性的工事,一旦敵人從背後殺來,它的效果就連最普通的戰壕都比不上,因此當兩個裝甲騎兵團殺回馬槍的時候,他們甚至連迂回繞圈子都不需要了,直接開炮轟垮那堆出來的土壟後直接沖過去就行了,而本就已經喪失信心的日軍終于被徹底擊潰。發現鬼子紛紛哭嚎著沖出陣地失去了掩蔽之後,之前一度都有些無所事事的杜陽終于又可以開始工作了,盡管這種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在他眼里實在是太沒挑戰性了
考慮到敵軍實在太多,而裝甲部隊一旦攜帶的彈藥和燃油用光那就什麼都不是了,因此即便勝勢已成,馬仲英也不敢太過大意,他要求部下不要四散追擊,而應該有所取舍,利用兵力火力投入的不同來調動日軍,逼其向南潰逃。雖然日軍也都知道南面有實力強悍的中國第十五軍,但是死緩怎麼也比死刑立即執行要強一些,再說慌不擇路之下又有幾個還能冷靜思考的?
得知鬼子被成功南驅之後,馬仲英這才徹底放下心來,這20萬鬼子看來是肯定完蛋了,而只要能夠將這批日軍大部殲滅,十五集團軍在東線戰場就已經立于不敗之地,區別只是贏多贏少而已
但馬仲英卻也不想將功勞拱手讓人,很快就通過坦克上的車載電台向各團發布命令道,「各團立即將燃油與彈藥盡量集中給裝甲團,下面暫時由他們單獨追擊日寇,其余各團留下打掃戰場,補充好彈藥和燃油後盡快跟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手導演了這場大勝的馬仲英身上竟沒有半點血污,事實上這場戰役期間,他所乘坐的坦克一直都沒有接近前線,而是呆在相對安全的地方利用望遠鏡來觀察戰場的形勢,再結合各團的匯報,通過電台協調指揮,難道傳聞中馬仲英的勇猛只是徒有其名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