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k33102219」的打賞,順便再求下推薦票^_^
無奈的中福國際只能以其現有資產作為抵押向摩根公司(注1)貸款,由于之前準備收購中福股份股票的現金沒用掉、同時又對中福國際的前景十分看好,摩根財團大膽地一次性貸給中福國際10億美元,只是年息率相對較高,達到了10%,而且只能以黃金和美元來支付,好在不是利滾利,而且還款期限長達20年,這對于胡衛東jihua的完成,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因為是抵押貸款的緣故,如果美國政府或者國會弄出什麼蛾子,中福國際放棄那些抵押資產就行,不會像歷史上蘇聯逼債時那樣我們被迫餓著肚子將糧食省出來充抵債務。而且摩根財團願意貸出10億美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看好中福國際的前途,如果中福國際一旦陷入經營的困境而被迫放棄抵押資產來抵債的話,摩根財團可就虧大了,要知道現在的中福國際即使將那些專利也算進去,淨資產也不會超過5億美元。當然,為了國際信用考慮,只要不是美國人自己弄出什麼蛾子,這筆債務赤色黨是一定不會欠著不還的
包括胡衛東這個穿越者在內,赤色黨的高層對于金融資本家的憎惡遠在工業資本家之上,因此毛澤民事實上幫助了摩根財團的行為在黨內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毛澤民卻堅持認為自己沒有做錯,「我當然知道金融資本不是好東西,因此幫助摩根是讓美國受到更大的禍害,而中國則因為獲得貸款而得利,這樣不是很好嗎?只要咱們牢牢抓住貨幣發行權,就根本無需對其過度緊張」
胡衛東畢竟來自後世。即使不是經濟專家,這方面的思維也較靈活,很快聯想到後世的美國正是因為金融業發展過度而開始去工業化(並非是歷史上阿根廷那種完全的去工業化。但對綜合國力還是有負面影響的,更重要的是,會讓潛在的競爭對手因此成長起來。)、才給了中國崛起的機會,而目前英國的日漸衰落也同樣與此不無關系。頓時嘆服毛澤民的思慮深遠。而其他人即便目前在經濟上還是外行,也至少都是學過唯物辯證法的,因此也陸續明白過來。再加上中央此前已經同意給予毛澤民便宜行事的全權,便沒有橫加干涉,只要zuihou結果是haode,他就是黨和人民的大功臣。
獲得這筆巨額貸款之後,毛澤民手中一下子擁有了多達二十多億美元的巨額現金,再加上陳嘉庚等愛國華僑華人(其中也包括李光前這樣並不認同赤色黨政治主張但卻看好其前途而願意進行風險投資的大富豪)的傾囊相助,他可以動用的資金超過了30億美元。
即使如此毛澤民還怕不夠。不久他又先後公布了其實之前就已經發現、但一直秘而不宣的印尼油田(也就是米納斯油田附近的那4個大油田當中以目前的jishu條件有能力開采的那部分)、鎳礦和菲律賓的銅礦、鎳礦和鉻礦。由于這樣的「陸續發現」符合地質勘探的常識,因此並未引起福特公司與中福股份那些外圍股東的懷疑和不滿。之所以勘探集中于南洋地區,一方面是執行胡衛東當初制定的「禍水南引」策略,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此作為抵押向摩根財團爭取更多的貸款。
中福國際的前景越好,還清那筆巨額貸款的可能性就越大。摩根財團的股東和盟友們雖然由此愈發受到了鼓舞,但考慮到貸款額度已經極大,終究還是沒肯同意中福國際再貸10億美元的要求。反倒是洛克菲勒財團擔心摩根財團借助中福國際的飛速成長再次騎到自己頭上,同時對中福國際新發現的這些礦產及其目前在新興石化領域的統治地位也都十分垂涎,因而授意旗下的大通曼哈頓銀行向中福國際提供15億美元的無抵押貸款,交換條件是要求中福國際轉讓那些新發現的礦產及其附近地區的勘探權與開發權、和中福國際旗下幾乎全部的石化企業資產(只有最為賺錢的尼龍項目除外),至于其中部分因為貸款需要抵押給了摩根財團的資產,其所對應的還貸數額,則均由洛克菲勒財團接手。
目前對于現金仍然十分渴求的中福國際根本無法拒絕這樣優厚的交換條件,而沒過幾天,受到啟發的杜邦財團也就其早已垂涎三尺的尼龍項目提出了類似的條件,要求買下尼龍6及其制品在美洲和歐洲市場的全部專利、並收購中福國際目前生產銷售尼龍6及其制品的全部設備與廠房,但由于財力不濟,杜邦財團只能開出3億美元的價碼(非貸款),相對于尼龍項目可以預期的巨額利潤,這筆錢實在是少了一點。
不過,毛澤民還是同意了杜邦財團的要求,一方面是杜邦財團同時還接手了3億多美元的債務(這些可以慢慢還,杜邦財團緊張的只是現金流,長期支付的實力還是有的。),另一方面則是身為美國幾大軍工巨頭之一的杜邦財團對美國國會與政府進行了成功公關,使其至少對于向中國赤色黨武裝出售「非進攻性武器」和生產這些武器的機器設備開了綠燈。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非進攻性武器」之中甚至包括戰斗機、大型運輸機、驅逐艦和輕巡洋艦,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意外的驚喜。即便對于航母、戰列艦、重巡洋艦、坦克和重型轟炸機等「進攻性武器」,美國政府依然不準出售,但毛澤民還是無法拒絕
注1︰名稱叫公司,其實是銀行,1933年銀行法頒布後,摩根公司改為商業銀行(也就是普通的存貸款業務),把原來經營的投資銀行業務(即與股市債市等資本市場有關的業務)交付給了摩根斯坦利,這兩者也是當時摩根財團的中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