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nqm」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薦票^_^
因此中福國際提出代付的要求後,美國的銀行家們無不喜出望外,甚至就連新政聯盟中的那幾個核心的財團也都沒有拒絕,畢竟政府即便願意給出補償,也肯定不會是全額的,還不如乘著現在有冤大頭的機會多少減少一點未來的損失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因為這些美國財團擔心「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的緣故,在交易中他們甚至還給了回扣,結果中福國際花費15億美元所「置換」出來的債務總額竟然達到了20億美元之多,這無疑又是額外的收獲。不過,中方選擇替德國代付債款而不是直接給德國現金,卻並不是為了這些折扣。胡衛東對于小胡子的為人十分了解,他知道如果德國直接得到這麼大一筆硬通貨,肯定不會想著還債以拖延時間,而絕對是盡可能地以之購買和生產更多的武器裝備,利用短期內軍工產能的壓倒性優勢提前發動歐戰,這樣做德國在歐戰中獲勝的概率更大,可要是如此的話,中國赤色黨就真成冤大頭了。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胡衛東這種盡量把對方往壞里想的態度,使得接下來持續了一年多的中德全方面深層次合作能夠善始善終
jihua的第一步順利完成,令毛澤民倍感振奮的同時,他也由此注意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巨大缺陷,「為了利潤,資本家甚至可以賣出絞死他們的繩索。」,戰爭時期或許情況好些,但和平年代想要指望資本家為了「愛國」而放棄大量利潤乃至蒙受損失,無異于天方夜譚。受此啟發,中福國際隨即開始在美國大量掃貨。只要能將美國的資本家都給收買了,他們的政府也就無可奈何了,畢竟中美之間至少目前還不是敵人、乃至于競爭對手。經濟利益終究還是要排到第一位的。
其實,就個人而言,羅斯福對于中國還是很有好感的,但他身為美國總統。就必須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中福國際、或者說是中國赤色黨這一年多來的所作所為或許出自無心,但客觀上確實對美國的國家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就拿較歷史上提前出現了的流水線造船法來說,如果是在二戰期間。這種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無疑會令美國大獲其利,但現在美國政府還在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而苦惱不已,因此工人需要量的減少自然是雪上加霜。
更令羅斯福不滿的是,他最警惕的兩個潛在敵國之中蘇聯采用的是完全的jihua經濟模式,而德國jihua經濟的比重也比美國大得多,因此這兩個國家現在基本都不存在失業問題,也因此可以充分享受改進生產管理方法所帶來的巨大好處。據羅斯福的智囊團分析。當蘇聯完全普及了中國人(胡衛東)發明的那一套生產管理方法之後,工業總產值將可以在1936年的基礎上至少翻一番,而且這還沒有將一直是蘇聯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投資拉動作用計算進去,而完成這一切對蘇聯來說僅僅需要3-5年時間,並且蘇聯一向被西方人認為是粗制濫造的產品質量也將因為赤色中國的那套質量管理辦法而有明顯的提升。這一切最晚也能在1940年底完成;與蘇聯相比,德國因為基礎較haode原因,提升幅度相對來說要小得多,估計也就能有30%-50%的樣子,而且德國的經濟發展還受限于各種礦產資源的不足,但是正因為基礎更好、加上德國人一貫的嚴謹認真和幾乎是shijie第一的工人素質,他們將其推廣普及僅僅只需要1-2年時間,因此見效反倒會比蘇聯更快
與之相比,美國不但沒能從中獲利,經濟反而受到了負面影響,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英法等大部分西歐國家,這一進一出,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列強的實力對比,令羅斯福原本穩操勝券的戰略規劃出現難以預測的變數。
當然,中福國際成立至今,也干了不少對美國有利的事,雖然米納斯油田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對于資源豐富的美國來說意義有限,但是集裝箱的發明與石化工業的蓬勃發展卻的的確確地令美國經濟獲得了新的增長點,盡管因此拉動的就業依然比不上生產管理方法革新而減少的工人需要量。但也正因為是有利有弊,所以一開始羅斯福政府還能容忍,畢竟中國赤色黨的實力已經日益壯大,美國也沒必要無謂樹敵,直到不久之前中福國際突然出現爆發性發展,這才令羅斯福不得不重視高度起來。
說起來也是萬幸,羅斯福雖然堪稱一代偉人,但他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決斷力稍顯不足,凡是要作出重大決定的時候總要慢上半拍(史實),除非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這個缺陷對于實力雄厚的美國來說其實一般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正是這點時間給了毛澤民妥善應對的余裕,否則光是有內線暗通消息,只怕還是來不及的
不過,中福國際雖然驚險地化解了這次危機,但也為此不得不在美國廣發訂單,對于家大業大的美國來說,訂單至少也要以「億美元」為單位才勉強夠看,而事實上中福國際足足花掉了20多億美元,並且全都是為國內采購,這也使得原本擁有淨資產達30多億美元的中福國際一下子就資不抵債了,而且淨債務高達數億美元。不過不得不說這一招還真是有效,一方面大幅減少了手中「懷璧其罪」的巨額現金,另一方面也將一大堆美國財團和企業拉進了利益圈子,美國政府的貪念立刻就消除了,此後再沒派人來找過麻煩。甚至後來中國完成統一、國力也進一步增強之後,美國政府還做出了一定的補償,理由是感謝中福國際為美國經濟復蘇作出的卓越貢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