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美國飛機的產量首次突破3000架大關,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F4U「海盜」艦載戰斗機比歷史上更早地定型並開始了批量生產,從而改變了之前歷次戰役中美軍艦載戰斗機遠遠落後于日德的不利局面;6艘埃塞克斯級重型航母和由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改裝而成的6艘獨立級輕型航母也都先後下水,預計將在三個月內全部完工入役,當它們形成戰斗力後,美國海軍的實力將遠遠超越珍珠港事變之前
陸軍方面,較為先進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開始大量裝備部隊,月產量也不斷增加,1942年6月首次突破1200輛大關(僅指M4這一種型號的產量),超過軸心國該月(所有型號類別)坦克產量的總和;即使是輕武器,也同樣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在火力上全方面地壓制日德,美國政府早在珍珠港事變之前就準備用突擊步槍全面替代拉栓式和半自動的步槍,經過半年多的研制,美國的第一款自動步槍M14問世並開始裝備部隊,雖然它後來在戰斗中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但的確大大加強了美軍的步兵火力
比起軍火產量的激增,美軍恐怖的擴編速度更是令人震驚,距離珍珠港事變不過半年時間,在先後損失了超過10萬軍人的情況下,美軍的總兵力已經如滾雪球一樣迅速增加到了200萬以上,而這同樣只是一個開始
美國軍火產量的增加由于保密措施得力。各國政府對此並不十分清楚,但胡衛東這個穿越者卻可以根據歷史上的情況作出大致的估測,而美國軍隊的迅速擴編則是根本瞞不住的。
與美軍暫時只有潛力而實力尚顯不足相比,現在的蘇聯紅軍無論是在空中還是在地面,都擁有不遜于德國的強大實力,1942年6月蘇聯的作戰飛機數量已經超過2萬架、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的總數同樣超過2萬輛,火炮數量更是超過全shijie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而且如今蘇軍的武器裝備已經大多完成了更新換代,雖然暫時還比不上德軍,但差距已經不像歷史上蘇德戰爭爆發時那麼大(注1)。
而蘇聯的動員能力更是德國所望塵莫及。光是常備軍就有550萬人。同時因為其獨特的「隱形部隊」制度,令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理論上只需要24小時,實踐中也只需要不到20天。)內再動員數量相當的後備軍,他們的戰斗力雖然比不上常備軍。但因為軍官都是現役作戰軍官。而非預備役人員。他們軍事素質過硬,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而且彼此之間本來就長期一起共事。配合上也十分默契,而軍官是一支軍隊戰斗力的關鍵,所以新動員的軍隊比起常備軍也差不了太多,遠非其他列強的預備役可比。
而且蘇聯的動員體制並非到此為止,「隱形部隊」成為正規軍後,他們自己的「隱形部隊」軍官班子也會迅速建立起來,使得蘇聯的兵力源源不絕。在不丟地盤的前提下,蘇聯能夠一直維持超過1000萬的軍隊規模,並將其中500多萬投入一線的戰斗,這是德國根本無法比擬的。
綜合這些因素,胡衛東認為如果德國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蘇軍偷襲到了,很可能連一年都撐不過去就被橫掃了,即使蘇聯像歷史上那樣被德國人先下手為強而吃了大虧,只要美國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給蘇聯,二戰的結局也一樣毫無懸念,區別只是盟國要為勝利付出多大的代價而已。當然,這些估測都是排除了中國這個因素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胡衛東認為,之前確定的疏遠軸心國的策略必須作出一些調整,為了讓二戰打得更慘烈一點、持續時間更長一點,中國必須想辦法幫幫軸心國。當然,直接參戰是不可能的,那只會將綜合國力還很有限的中國拖入深淵
為了表明中國嚴守中立的態度,也為了避免給蘇聯干涉的借口,中國政府最終還是按照原定jihua將德國在華的武裝人員統統趕了出去,但與此同時卻又秘密與德國進行了zuihou一次jishu交換,與此前都是中國佔便宜不同,這次中國政府並沒有在價格上斤斤計較,胡衛東一分錢沒要就將59式中型坦克的設計圖交給了德國,以德國的工業基礎,完全有能力將這款具有50年代shijie先進水平的優秀坦克山寨出來,而能夠在美蘇先進坦克裝備部隊後繼續保持德國坦克的性能優勢。
胡衛東給的59式設計圖只是最初的型號,性能與後世的所謂「59魔改」根本沒法相比,但在二戰時期也絕對可以橫著走了,堪比重坦的火力、防御力和強于中坦的機動性、可靠性結合在一起,那簡直就是無敵。而且胡衛東考慮到目前各國軍隊都大量裝備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甚至坦克炮的炮彈也大多采用了反裝甲能力超強、並且受炮彈初速影響不大的破甲彈,而特地給59式的原型增加了格柵裝甲(可以理解成鐵絲網)的設計,這個設計雖然十分簡單,但卻可以令聚能破甲原理的敵方彈藥殺傷效率至少減半(格柵裝甲能夠令破甲彈完全無效,但是它無法覆蓋整個坦克,所以實戰中也就能夠令破甲彈毀傷坦克的效率減半,當然這已經很不錯了),並大大降低坦克被徹底摧毀(無法修復)和人員死亡的概率,並且對坦克性能的影響相當有限(最大時速降低兩三公里而已),實在是惠而不費
注1︰當時蘇聯的很多新式裝備性能並不比德國的差,但裝備部隊的數量還很有限,因此戰爭初期德軍的武器裝備優勢還是很明顯的。而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的新式武器雖然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但因為前線急需的緣故而不得不降低質量以加快生產速度,結果蘇軍武器裝備與德軍的差距不但沒有減小,一段時間內反而進一步增大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