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雙方動向
庫山,疾馳了兩日的李破軍終于與李靖大軍匯合了。
但是李破軍著實有些蛋疼,等他火急火燎的趕來,李靖大軍已經準備開拔挺進赤海了,因為蘇定方派回來的先頭斥候已經匯報了赤海大捷的消息。
「大帥,這天柱王已擒,天柱王老邁不堪,吐谷渾戰事進入尾聲了不知大帥對吐谷渾善後事宜有何看法?」
中軍大帳里,李破軍坐在李靖一側出聲相問道,他是安撫大使,這戰後之事正是他的職責範圍。
李靖聞言也是捻捻胡須,笑道︰「善後事宜自當由大使裁定,本帥只管功伐便是」。
看見李靖踢皮球一般的推諉著,李破軍也是笑了笑,這李靖善于明哲保身,對于不在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一樣都是不予置評。
「如今僅剩伏俟城和蜀渾山之敵尚未殲滅,不知大使可有想法?」李靖推諉了李破軍的詢問,反倒是問起他來了,對此李破軍也是並不客氣。
直接說道︰「蜀渾山有李侯二將,定是彈指可滅,我建議立即發兵伏俟城」。
李靖听了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但是眉頭微皺,直道︰「只是如今糧草短缺,只夠大軍五日之用,恐不足以遠征圍城」。說到這,李靖也是頗為懊惱,他用兵如神,將士用命,一路勢如破竹的打得吐谷渾毫無還手之力,卻是被後勤掣肘,著實可惱。
「五日之用?」李破軍吃了一驚,繼而也是慍怒,直道︰「督糧官是何人?貽誤戰機,辦事不利,該當嚴懲」,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大軍西征吐谷渾是何等要事,竟是糧草不充裕,李破軍可是直道經過了這兩年的休養,大唐府庫充盈,區區十余萬大軍的糧草還是很容易拿出來的。
李靖聞言咳嗽一聲,看了看李破軍,直道︰「鄯州刺史李玄運」。
李破軍一頓,略顯尷尬,沒想到是自家人,繼而也是肅然說道︰「回頭定向聖人奏報,嚴懲不貸」。
「大帥,機不可失,我們不是繳獲了那許多牛羊嗎,大可以宰了充做軍糧,若是長時間不破伏俟城,憑借伏允多年的威望,各地逃散的吐谷渾潰兵又將聚集,屆時又是徒廢人力物力」。段志玄也是急急進言道。
高甑生也是出言道︰「再若是拖延下去,伏允老賊說不得又逃了,李大亮雖是西出河源截其後路,但是茫茫戈壁草原,一旦被其逃月兌,功虧一簣」,說著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顯得格外的急躁,這人也不愧是有了名的桀驁狂躁,在李破軍和李靖面前還敢拍桌嚷嚷,
其余各將也是紛紛發言,各有陳述,李靖只是面色不動,不置可否,也不知心里什麼想法,李破軍也實在是耐不住,直道︰「當斷則斷」。
李靖展顏一笑,「既如此……明日開拔,包圍伏俟城」。
唐軍這邊決定給予吐谷渾致命一擊了,而伏俟城那邊也是亂做一鍋粥。
天柱王雖是赤海大敗被俘,但其兩萬大軍死傷也不過萬余,還有上萬潰兵四散而逃,其中大部分就是逃回了伏俟城。
然而這逃回的近萬潰兵帶來的不僅是兵力的增加,更多的是恐懼,天柱王竟是被生擒了!這是伏俟城內吐谷渾上下最感到驚駭的。
病榻上的伏允听得這個消息也是驚恐不安,雖是他現在對于天柱王慫恿他與大唐決裂感到極其後悔,也在這緊要關頭認清了天柱王是個玩弄權柄的奸佞,但是這已經于事無補了,大唐兵馬很快就會兵臨城下了,這個時候,該考慮的是他慕容伏允的項上人頭了。
即使現在吐谷渾舉國投降,誰都可以幸免,唯有他慕容伏允饒恕不了,因為此次不同于以往的小沖突,這一次大唐打的是滅國之戰。
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慣例,對于慕容伏允這樣挑起反叛戰爭的首領,十有八九都是直接斬殺或者囚禁了,然後另立新首領,死或者終生被囚,都不是慕容伏允想要的。
此時,落魄如倉惶之犬一樣逃回來的天柱王殘部也是波雲詭譎,逃回來的一萬余人主要是白寧王和白玉王所部,這兩人原本就不是天柱王的親信鐵桿。
在赤海大戰中,天柱王本來還要近兩萬人馬,若不是被蘇定方一箭射落馬下,還有一戰之力的,但是天柱王一落馬,白寧王和白玉王兩人見狀不妙,第一反應就是溜,這溜得最快的二人也是帶回來兵馬最多的,各有數千人。
回了伏俟城,二人也是心里各有打算,因為天柱王已經被擒,他們沒了主子,而城內卻是已經有了三個主子。
按道理說應該只有慕容伏允這個可汗一個主子的,為什麼會有三個主子呢,因為慕容伏允不省人事,說不得那一天就要歸西了。
而慕容伏允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尊王,是慕容伏允的長子,也就是法理上的可汗繼承人,尊王是實打實的鮮卑人,是慕容伏允與另一名吐谷渾貴族女子所生的。
而另一個次子就是大寧王慕容順,慕容順的母親光化公主是隋朝公主,是漢家女子,所以慕容順骨子里有一半的漢人血統,而且他還在長安作為人質上十年,自童年被遣為人質後,都是在長安長大的,受漢化很深,所以一直不受天柱王的喜愛。
天柱王就趁著慕容順在長安為質的時候,力勸慕容伏允立尊王為太子,天柱王到底是執掌吐谷渾權柄的人物,自然如他所願,尊王成為了太子。
如今伏俟城內也是分成了三個勢力,有忠于慕容伏允的立場堅定,就等著伏允醒來;有支持太子尊王的,只等伏允一死,就擁立尊王為可汗。
但也有親近大唐的,或是被大唐兵鋒震懾的,來支持這個親漢的大寧王慕容順的,白寧王就是這樣想的。
「白玉王,現在唐軍不日就將來攻打伏俟城,不如你我一同擁立大寧王,大寧王在唐國長安多年,識得眾多唐國權貴,而且又有一半漢家血統,我們投奔大寧王,唐軍一定不會為難我們的」。白寧王如是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