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節轉頭,吩咐隨他一同而來的兩個護衛在門外候著,撩起直裰下擺,跨進了平陽城太守府的大門。
正廳。
李之節手邊的茶已經換了兩盞,青瑣窗被風吹得發出輕微的磕踫響聲,他沉不住氣起身在爐火旁來回走動。
不多時,他听到外面傳來疊聲稱呼「陛下」的聲音,步子站定,見棉氈簾子被挑開,身上披著加棉披風的白卿言從被一個婢女扶著進來,身後還跟著位臉上只戴著半張銀色面具,身姿挺拔的男子。
李之節沒有多想,先行上前同白卿言行禮︰「外臣見過陛下!」
「炎王冒雪深夜來訪,不知有何要事?」白卿言解開披風遞給春枝,在主位落座,吩咐春枝先下去不必上茶,抬手示意李之節坐。
李之節明白,白卿言不讓婢女上茶的意思……是不會留給他太多時間。
「陛下,此次李之節前來,是來請求大周相助的。」李之節不敢耽擱直奔主題。
白卿言倚著座椅扶手,笑著道︰「炎王這話我便听不懂了,西涼如今同天鳳國定盟,又有天鳳國象軍相護,還需要大周出手相救?」
「今日四國會盟,想必陛下已經看到李天馥那個西涼叛徒了!」李之節提到李天馥本就透著風塵僕僕和疲憊的臉色越發難看,「李天馥是被天鳳國扶持上位,是天鳳國的傀儡,她為了替陸天卓復仇不惜葬送整個西涼,只為覆滅大周!天鳳國和李天馥將我西涼女帝囚禁于行宮之中,我等拼死才將女帝救出,還請陛下出手,助我西涼奪回國土。」
「這算是西涼國政,我們大周又如何好插手?」白卿言點了點頭,轉而又笑著問,「再者助西涼女帝奪回帝位,于我大周來說,又有什麼好處?」
「天鳳國的目的,以陛下的英明睿智想必已經清楚,天鳳國土地日漸被沙子吞噬,天鳳國現在急于尋找新的土地,天鳳國國君是個極具野心之人,他想要的不是西涼這立錐之地,而是大周沃土。」李之節朝白卿言一拜行禮,「如今正逢冬季,也正是天鳳國象軍在戰場上無法發揮大作用的時候,若是等到隆冬過去,夏季一到,天鳳國的象軍所向披靡,那個時候……在想要將天鳳國趕出,可就難了!」
白卿瑜抬眼看著表情鄭重的李之節,李之節的說法倒是沒有錯,大象天生畏寒……若是無法避免必須一戰,這個時候開戰對大周來說的確是最好的時機。
「這麼說,炎王是來勸說……我們大周和天鳳國開戰的?」白卿言抬眉。
「西涼可以助大周一臂之力!」李之節忙道。
「哦……原來炎王不是來求助的,而是來助大周的。」白卿言朝著白卿瑜看了一眼。
「算是互助。」李之節沒有繞彎子,直接將自己的底牌亮給白卿言,「如今火雲軍已經救出了我們陛下,我們可以拖住李天馥手中的兵馬,以保證……李天馥絕對騰不出手腳來相助天鳳國!如此……大周便可以專心的對付天鳳國!」
火雲軍……
白卿言手指摩挲著座椅扶手,這火雲軍可是關將軍給西涼訓練的。
「天鳳國是西涼請來的救兵,沒想到如今西涼卻要聯合大周,來對付天鳳國,阿姐還是小心些,以免……被人背後捅了刀子。」
這嘶啞難听的嗓音響起,李之節猛然朝著白卿瑜看去,這聲音……他是熟悉的,且非常熟悉!
戎狄的鬼面王爺!
李之節看著那只戴了半幅面具的臉,視線聚集在那銀色面具之上,那面具之後的眼楮讓李之節見過!
他陡然想起大燕九王爺同他說,這戎狄鬼面王爺是白家人的事情……
他身形一僵,死死盯著白卿瑜,他剛才听到……這戴著半幅面具的英俊男子喚白卿言阿姐!
他猛地站起身來,睜大了眼︰「你是……鬼面王爺?!」
單手手肘倚著座椅扶手的白卿瑜眸色波瀾不驚,唇角淺淺勾起弧度,抖了抖直裰上並不存在的灰,雙腿交疊翹起二郎腿︰「炎王慎言,戎狄的鬼面王爺此次因為抵抗戎狄王歸順大周,已經戰死,若我是鬼面王爺……又怎麼會反對歸順大周?」
李之節知道這話雖然沒錯,可那一瞬听到眼前這人的聲音,看到眼前這人的那雙眼楮的一瞬,李之節可以肯定,這位……便是曾經見過的鬼面王爺。
他喉頭翻滾,問︰「你是……」
「這是我的胞弟,白家五子……白卿瑜。」白卿言簡單介紹了白卿瑜之後,便站起身來,同李之節道,「今日四國會盟雖然不歡而散,但並非沒有接著談的余地,大周征伐多年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不說,我……亦是從沒有忘記過,曾許諾白家軍將士們三年之後帶他們復仇。」
搖曳燭火勾勒著白卿言冷清的五官,她眼神淡漠又冷冽︰「我曾放雲破行離開,許他三年時間做準備,三年之後他若不敢來,我便率白家軍叩關,不敢有違此誓!炎王要是沒有別的事情,那便先請回吧!」
李之節瞳仁一顫,忙轉過身來,朝白卿言一拜︰「陛下!西涼火雲軍可以同大周里應外合,陛下若是錯過這次機會,等到春夏一來,就再也沒有機會同天鳳國象軍抗衡了!天鳳國野心勃勃陛下玩不能上了天鳳國的當!」
生怕此次不能說服白卿言,他就在也沒有機會見到白卿言,李之節破釜沉舟開口︰「只要陛下願意出手助我西涼,等趕走天鳳國,我西涼願意向大周稱臣!」
說完,李之節撩開衣裳下擺,對著白卿言單膝跪了下來︰「請陛下成全!」
西涼稱臣,免將士流血犧牲,百姓枉死,這自然是好,但前提是……西涼得坦誠。
比如,埋在大周的那顆釘子……雲嵐!
白卿言望著單膝跪地的李之節,與白卿瑜對視一眼,垂眸瞧著面色難看……似乎一寸一寸被人折了脊梁的李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