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

作者︰只剩下煙雨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排位賽仍在持續,李虎跟在小姐姐後面,感覺打起仗來更給力一些。

不一會兒的時間,他們兩個已經學會了配合。果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啊。有了王嘉怡的幫助,李虎再也沒有送過一個人頭。每次要是遇見危險了,李虎總是會沖向前走,用盡全力的去保護她。

趁著一舉擊敗了兩個對手,她和嘉怡兩個人一起去推塔。看著狄仁杰和亞瑟一同使出攻擊擊能,那閃耀出的光芒,難道就是愛情的色彩,甚是美麗。

防御塔雖說很堅固,但也奈何不了如此巨大的攻擊。在塔喪失了防御功能以後,化為了一道語文題。

題目是這樣的,戴望舒的《雨巷》,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詩意,作者又是如何去描繪的,請賞析。

「雨巷?」這個李虎好像有點印象,那節課是在階梯教室上的,好多的領導都在听課。他就坐在最後一排,和領導挨的挺近,領導還朝他借過筆。

時間仿佛一下子拉回到了那節課上,語文老師穿的很整齊,屹立在講台上。這可不是一般的講台,是全學校最大的講台。能夠站在這兒講課的,除了優秀教師和骨干級教師以外,也再沒別人了。

那節課一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是兩節45分鐘的小課,外加大半個自由活動的時間。兩個小時,如果認真听講的話,也就一會兒的功夫。

同學們听的都很認真,筆記也記得很詳細。老師深情並茂的講授著,看著熒幕圖片上的雨巷,一個穿著旗袍拿著油紙傘的女子,孤獨的走在這雨巷之中。不約而同的,被老師生動的講課方式所感染的同學們都融入到了課文當中,那江南的雨巷。而李虎,則是融入到了領導當中,雙手叉著腦袋,一個筆記本一放。若是桌上再擺一杯清茶的話,那估計就更像了。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李虎看了一眼王嘉怡,然後就直接碼字了。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月復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寫到這兒,李虎看了一眼王嘉怡,此時內心的觸動,不正像是夢一般的淒婉迷茫嗎?果然,別小瞧文字,它還是挺有力量的。

一旦開始寫,那就停不下來了,人的感情如果太高漲了,那就必須得傾訴。而此時此刻李虎能傾訴的,那就只有對著鍵盤敲了。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逢著的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誰,結著什麼樣的愁怨不得而知。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還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也不得而知。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的或許是那負心的夫君,或許是想望如意的郎君,她的愁就像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這里可以看出,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那姑娘或許是我的心上人,或許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可以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可能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也可能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牆」。「頹圮的籬牆」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麼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聖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牆」,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了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牆是姑娘的歸宿,還是丁香姑娘處境艱險,還是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些都不得而知。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牆」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情,又或者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一口氣寫了這麼多,李虎也該釋懷了,他直接點了提交上去。不用說,答案肯定正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