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凌敬是天下少有的多謀之士,心機、手段兼備,有陳平、郭嘉之智,賈詡、王猛之毒。
說完之後,凌敬便兩眼盯著黃明襄,不再多言。
其實凌敬說得話,黃明襄也早就想過了。他與楊廣並沒有什麼感情,甚至沒多大忠誠,因此早就有心除掉楊廣,替兄長掃清登基的障礙,只是如此縝密的籌謀,尚是第一次。
策劃兵變,除掉天子,不是一件簡單事,搞不好便要驚天了。
更麻煩的是不能讓此事有一絲一毫波及到大兄的身上,有損大兄的威名,否則必將反噬。
這後果誰都承受不起。
所以今日凌敬提出的借刀殺人,也是個辦法。
況且正如凌敬說的,天子存在一日,便影響大兄爭霸天下一日,這天子,已經到了必除的時候。
于是黃明襄忖度良久,最後問道︰「能成功否?」
「五成的把握!」
五成的把握,已經不小了。畢竟這種事,哪有萬無一失的。
于是黃明襄說道︰「既然凌先生已經胸有成竹,我便听從先生安排即是。無論用人、用物,盡請先生言之。」
二人自是定下除掉天子的目標。
接下來便是具體怎麼實施了。穿針引線,挑撥離間,推動生亂,目標、手段只是一個前提,重要的是具體實行辦法,保證政變能夠成功。
凌敬便說道︰「江都之事,若想成功,關鍵還是軍隊。而江都的軍隊,分屬多人統轄。尤其是十多萬驍果,分別由右屯衛將軍獨孤盛、左驍衛將軍左天成、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右監門府將軍宇文成都、虎賁郎將司馬德戡、虎賁郎將元禮、虎賁郎將麥孟才、折沖郎將陳伯圖、折沖郎將沈光、左千牛備身郎將獨孤開遠、右千牛備身郎將宇文皛和二郎君十二人分掌。還有來護兒父子統帥的水師數萬人。
這些人中,以來護兒為首,不少人都是忠于天子之輩。其兵馬不少,一旦司馬德戡兵變,有來護兒指揮各部平亂,很可能此事會功敗垂成。」
黃明襄乃言道︰「凌先生是想調出來護兒。」說完黃明襄隨即搖頭道,「天子怕死,又極其信任來護兒父子,恐是不太容易。」
凌敬乃說道︰「尋常時候,天子自是不會動來護兒,可若是有亂匪逼近江都,最好是能夠攻城,到時候整個江都震惶,怕是天子也不得不派來護兒出兵吧。
而驍果之中,關中之兵騷亂不斷,人心惶惶,難以大用,而兵員多來自江南的沈光、麥孟才所部,更加穩定,怕是也得協同,這樣江都便調走了一少半忠于天子的軍隊。
其余諸部,宇文協、宇文皛、獨孤開遠等人皆是沒打過仗的廢物,既無威望,也無能力。則能決定大事的,便只剩下那幾支軍隊了。」
「最好左天成也調走。」
黃明襄說道︰「其余諸人,皆是與關隴聯系頗深,唯有這左天成,當死忠于天子,不得不防。」
既然有了定計,黃明襄便想著這亂匪從哪里來。
想威脅江都,甚至讓天子派遣來護兒去剿匪,這亂匪就不能少。
其實凌敬之前想的是讓黃明襄派兵假扮,但為黃明襄拒絕。既然要避嫌,那就一點都不插手,這麼做後患太大,誰也不敢保證此消息不會傳出去。
不能讓人將此事絲毫跟他們聯系上。
「那就只有歷陽的杜伏威和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的李子通了。」
「二賊皆是奸猾狡詐之徒,要想讓他們攻打江都,出力不討好,怕是不容易啊。」
二人皆是沉默。
明面上的身份不能用,手段就限制了太多。
這時凌敬說道︰「如果讓二賊認為江都城空虛,且錢糧眾多就好了。」
黃明襄听得,眼前忽然一亮道︰「若是虞世基去信二人請降,以為內應,此二賊能信否?」
凌敬也是一喜,說道︰「不管二人信不信,只要二人有野心,便會試探著往江都而去。萬一是真的呢。
到時候只要他動,便由不得他們了。」
冒充身份,李代桃僵,渾水模魚,正是北斗的拿手好戲。
于是二人便定計于此。
之後兩人又商議了一些具體的細節,比如到時候黃維揚等人如何撤退等事。弄死楊廣固然重要,黃維揚兄弟二人的性命也很重要。
凌敬在黃明襄府上待了一日,到了第二日便要離開。
黃明襄掩了身份,秘密送凌敬到了運河邊上。
臨行之際,凌敬乃說道︰「敬與六郎君雖不熟識,但也佩服郎君以一人之力,安定江東。只是見郎君在江東,整日與江東世家大族為伍,有一言願獻給六郎君,唯恐六郎君怪在下多嘴。」
「凌先生請將,襄必洗耳恭听。」
凌敬乃說道︰「吾知六郎君在江東多年,與江東世家大族關系很好,但江東世家,見利忘義,保守自閉,恐不可信也。
而且這群人整天想著要重建一個以江南為核心的南朝,又結成南黨,整日里上躥下跳,丑態百出,六郎君可切莫有朝一日,莫名其妙的成了南黨首領,可就遭了。」
可以說這個時候,南北方天然相互歧視。
而具體到大業末年,人們又特別對江南世家大族不滿。畢竟楊廣手中的奸臣虞世基、裴蘊二人,都是南人,連皇後也是南人。
不少人認為是南人將整個天下攪亂的。
裴蘊雖出自聞喜裴氏,但他這一支一直在江南,直到南陳滅亡後才返回河東。
黃明襄听到凌敬的話,立刻一凜。
他之前從未在意過這些,但今日凌敬突然提出,倒是讓他心中生警。
自己在江東久了,怕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兄長之前便說過,江南世家,較之北地,更是不堪。北地世家,還多有些天下一統的覺悟,但江南世家,一門心思分裂天下,就想守著那一畝三分地,自娛自樂,著實不堪。
這群人還真有可能想著推自己一把,讓自己領著他們與朝廷抗爭,即使沒法建立一個南朝,但保證有個南黨。
這時黃明襄起身,對著凌敬長揖及地。
「今日多謝凌先生之言,襄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