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佔領渝州城,克復了這座西南重鎮。
不過權氏在城破之後,仍舊負隅頑抗,和明軍展開了激烈地巷戰。明軍在城中激戰整整一日,才徹底肅清了權氏的殘兵。
整個渝州城被打的,滿目瘡痍。
這一戰,權氏家族幾乎盡滅,牽連的旁姓更是不少。明軍打出了真火氣,手段較為激進狠厲。想徹底安定渝州人心,恐怕需要一段時間了。
打成這樣,焦方杰擔心渝州再次生亂,只得親率六十五軍坐鎮城中,又遣六十六軍攻略渝州、涪州南部,安定地方。
也就是渝州城破的次日,大明南路軍歐彥所部,平定了沅陵,黔中,趕到了渝州。
大明此次滅唐,兵分三路,其中南路軍的主要經過之地,便是黔安、沅陵、牂柯等蠻地。
大江以南,古代屬于苗蠻之地,不通王化,雖然經過歷代開發,但因為地形原因,能完全歸于王化的地方並不多。
這些蠻民,種類繁雜,不可計數。按照後世中原王朝的劃分,大體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受古巴蜀文化影響的西南夷;受楚國文化影響的武陵蠻(黔中蠻);受吳越文化影響的百越。
當然也是粗略劃分,就像西南夷,從川南藏邊到後世的東南亞都算,其相互之間,有天差地別。
自先秦以來,蠻民對中原王朝的統治,多有叛亂。
兩晉之後,大量的漢人南下蠻化,做起了蠻人和中原王朝之間的聯絡人,大量的蠻族,才逐漸走向歸化。
諸蠻之中,除了沿海的百越,漢化程度最大的便是武陵蠻。
武陵蠻崛起于兩漢時期,到了大隋已漸趨鼎盛,以彭氏、舒氏、向氏、冉氏、田氏等大族為首,在地方上建立割據勢力。
此時的武陵蠻,又主要分為三部分。荊南的武陵蠻,四分五裂;清江、巴東的武陵蠻,以冉氏為首;而黔中的武陵蠻,則以田氏為首。
隨著冉氏投降大隋,而李唐之前出兵荊南,武陵蠻勢力最大的,便是李唐黔州田氏。
黔州田氏跟高涼馮氏、合浦寧氏差不多,也是南遷的世家大族,不過他們的祖先可追朔到戰國的田忌。
東漢時期,田氏便為當地蠻長。
南陳時期,田氏首領田思鶴以黔中地區歸附北周,被任命為黔州刺史。後來楊堅代周,黔州叛亂,楊堅派爾朱敞討平,又任命田思鶴親族田宗顯為黔州刺史。
三十多年來,以田氏為首的黔中十家成為黔中地區勢力最強大的割據力量。天下大亂後,田家投降了李淵。
田宗顯曾在長安為人質,和李淵結為了好友。
之後李唐伐梁,田宗顯派遣長子田惟康隨李世民出兵荊南。
黃維揚平定荊南之後,為了防止在湘西山區陷入苦戰,並未出兵被唐軍佔領的沅陵郡。而李唐因為荊襄之敗,雖然名義上佔領了沅陵郡,但也無力控制,最後整個沅陵郡便完全落入田氏手中。
此時的田氏,相當于黔中各蠻族的盟主一般,控制著黔州(黔安郡)、務州(思州,黔安、陽明、巴東各一部)、夷州(陽明郡)、辰州(沅陵郡)廣大的地區,就連李唐政府,也無法插手。
雖然四州在籍人數,不過六七千戶,可是私底下,田氏可以組織起一支五萬人的軍隊,堪稱南國一霸。
荊襄之役後,田宗顯也看出李唐國勢傾頹,朝不保夕,于是派人秘密前往江陵,希望投降于大明。
可是田宗顯這個人,頗為霸道,野心勃勃,或者說他年紀大了,在黔中做地頭蛇做的太久,已經不了解形勢了。他希望大明能夠承認他在黔中四州的統治,並幫著他攻打南面的牂柯謝氏。
後一條黃明遠可以答應,但前一條絕不行。
黃明遠可以默認蠻族、豪強、土酋對某一地的控制,尤其是邊疆地區。可是不會給予對方承認,即大義之名。
就像黃明遠同意任命冉安昌為清江郡太守,但是這個太守是有任期的,朝廷同時往郡內派駐郡丞、都尉、縣令等人,不會給你搞個世襲封地。
而田宗顯希望的是那種世襲的總管或者刺史,這是黃明遠絕不能接受的。
雙方談了很久,始終沒有談攏,最終不歡而散。
這個時候,田宗顯就想給新建立的大明一個教訓,以打促和,迫使大明重新回到談判桌上,承認田宗顯的土皇帝身份。
不得不說,南方諸蠻,有樣學樣,基本上都是這種想法。而且很多時候,都能成功。
對于中原王朝來說,這些地方都是荒蠻之地,打下了沒有什麼意義,徒耗錢糧,對方往深山老林一鑽,等官軍走了,這些人又出來了。而且一著不慎,還有失敗的風險。
所以中原王朝根本不願打這一仗,只得逐漸放任這些蠻族割據勢力獨立,最後導致了這些蠻族事實上的獨立。
自安康元年五月份之後,田宗顯命令次子田惟善率領辰州各部,不斷出擊,攻打荊南地區。
當時荊南新定, 各州初下,地方到處都有叛亂。
歐彥和張季珣、裴鎮安四面平叛,根本無暇顧及沅陵郡的田氏。
田氏的氣焰也越來越囂張,甚至一度打到武陵城下。還是歐彥命令來整突襲夷望山(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沅江中水心崖),截斷了田氏歸路,這才守住了武陵城。
到了七月,荊南各地的動亂基本平定,大隋初步控制了荊南各郡縣。而與此同時,夏糧已經入庫,大明又回了一波血,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黃明遠遂決定對田氏肆無忌憚的行為進行反擊。
黃明遠先是命徐世勣將駐扎在襄陽的左侯衛三十九、四十軍南下,支援荊南。又命裴鎮安征調荊南當地的土兵,拉攏支持大明的武陵蠻部。
八月初一,黃明遠任命歐彥為黔中道行軍總管,徐世勣、裴鎮安為副總管,統領左侯衛三十九、四十軍,右領衛的六十一、六十二軍,郡兵、土兵、蕭梁降部約兩萬人,共計五萬人馬,征討辰州。
八月三日,明軍從武陵郡誓師出發,直逼辰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