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移動界碑

作者︰木子藍色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鎮南關。

「漢朝就在此設關,初名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我朝洪武初年,為鞏固南疆,將關城改建為兩層門樓,後易名鎮南關。又在金雞山陡壁上修築炮台數座俯控關門,在以前海路不興的時候,這是通過交趾的重要關隘,是南疆要塞。」山巒重疊,谷深林茂。

鎮南關駐守游擊將軍楊璉向廣西駐防御營提督曾英介紹道。曾英是四川人,讀書人出身,家世不錯,人稱曾公子,是個義薄雲天名聲很響的人,崇禎朝時抗擊張獻忠而名動巴蜀,招募了一支武裝也曾在蜀地割據一方。

他英俊的臉上還有一道猙獰大疤,那是他早年兵敗于張獻忠時,被張獻忠拿刀砍傷的,但大難不死的他跳崖投江後被一個土司首領的女兒董瓊英救下,還帶著一營土司女蠻兵助他再出山招兵買馬,最終數敗張獻忠。

經過這幾年的沉浮,曾公子如今出任廣西御營提督,明顯整個人要沉穩的多了。

在蜀地時各方軍閥混戰,曾公子脾氣火爆,一言不和那便開打,也是與環境有關,當初引兵嘩變造文安之的反,結果卻被請君入甕,被一介書生經略給俘虜了,送到京師听侯皇帝發落。

好在皇帝並沒殺他,只是讓他在京坐了幾年冷板凳,之後短暫的出去隨征打了幾仗,一直到今年,才終于再次正式外放,而且直接就是廣西御營提督,這是讓他都不敢相信的,他本以為這輩子他都只能在京坐冷板凳到死了。

「嗚!」有牛角號聲響起。

「關外有越人來了。」曾英看了看楊璉,然後看著關上和關外山上的炮台,很澹定。

就憑這些巨炮,還有守關將士們的火銃,來多少安南人也得在這里填山溝。

甚至他內心里還有股久違的沖動,這幾年憋的有些久了。一隊夜不收騎兵馳到關下。

「是一群附近村民。」

「他們是來互市交易嗎?告訴他們,現在戰爭時期,暫停入關互市。」夜不收隊長進了關,來向曾英當面匯報。

「那些人不是來交易買賣的,是另有他事。」

「什麼事?」

「他們來告狀,說要狀告楊璉將軍。」曾英望向楊璉,

「楊將軍知道這是何事嗎?」楊璉一頭霧水,甚至覺得很無辜。他鎮守在鎮南關也有一年多了,但他並不是廣西人,也不是廣西舊軍,他是浙東台州人,海門衛的兵。

最早是吳凱的家丁出身,當初皇帝起兵自稱監國,從海寧南下第一站便是海門衛。

海門衛所有五千多衛軍,海門協營有三千營兵,但皇帝到時,卻只有一百二十個能打的兵,這些都是吳凱和麾下軍官們的家丁。

吳凱身為參將有二十個家丁,楊璉就是其中之一。跟著吳凱拿著雙餉,那時也還算是混的不錯,搞搞走私甚至有時黑吃黑什麼的,但說前途就說不上,反正就混吃等死。

正是遇到了皇帝後,跟著從龍起兵,從一個混吃等死的家丁,一路到了廣西御營的鎮南關守將,從三品的武官。

他手下有一標人馬,一千多號兄弟呢,那可是御營精銳。能混到如今,既跟他祖上積德,讓他恰好遇到剛起兵的皇帝,也跟他確實運氣好,加上作戰勇 有關。

反正吳凱現在那都是世襲國公、都督,他當年手下的二十個家丁,現在還有九個活著,最差也是跟他一樣的游擊將軍了。

當年海門營一百二十個家丁,跟著吳凱一起追隨皇帝,現在混出幾十個將軍來。

來鎮南關一年多,楊璉還是很踏實肯干,也很注重身份,吃兵餉喝兵血暗里走私甚至剿匪黑吃黑這種事他絕沒干過,而且他也沒機會干。

他雖是游擊,可身為一標長官,麾下兩個營,但各個武官也是環環相扣,互相監督,他並不能跟以前吳凱那樣亂來。

「軍門,末將也不知道他們為何。」曾英問夜不收隊長,

「把他們帶進來,本提督親自來詢問,有事也可以與楊游擊當面對質。」那幾個安南人被帶進關。

他們被帶到曾英面前,曾英發現這些人長的黑黑瘦瘦,跟廣西人也沒什麼區別,尤其是他們服飾甚至開口說話,也都是夾著廣西這邊地方口音的漢話。

居然是漢話。曾英這幾年在京坐冷板凳,有一個很大的成就,就是官話學的極好了,他甚至可以不帶半點川音。

鎮南關這邊的漢話,一般人听不懂,但若細听,也能听的出這確實是漢話。

「別急,慢慢說,你們是何人,因何事要狀告楊游擊?本鎮乃是廣西駐防御營提督曾英,有什麼都可以直說。」那幾人的話曾英基本听不明白,讓人翻譯給他听。

「我們听說最近在編團練鄉兵,許多村寨都發了刀槍弓箭,選中的還有餉銀和口糧,我們怎麼沒有呢?」楊璉很無辜的望著這些人。

「最近沿邊確實在編練團練鄉兵,發放武器,組織邊防巡邏等,對于鄉兵當值時還會給予一些補貼錢糧,但這只是針對關內的漢民。」

「我們也是漢民啊,祖祖輩輩都是漢民。」那些山民不肯,生氣的道。

「我們一直都是大明的子民,也是漢民。」

「可你們不是在關南嗎,剛才你們還說在同登的奇穹河邊居住啊。」

「整個安南都是大明的疆土,一直都是安南都統司轄下啊。」山民們急了。

憑什麼一關之隔區別對待,關這邊的他們也有許多世襲聯姻往來的親戚朋友,他們都得了許多好處。

發銀子發衣服發刀槍弓箭,巡邏還有糧餉等,而且听說要是抓到鄭氏的間諜還有賞賜等。

他們羨慕啊。曾英本以為是楊璉的兵在關外搶掠害民之類的事情,他之前已經宣布,說鎮南關以外的高平、諒山等地,以分水嶺為界,向北流的河直到源頭那都是大明的。

所以這些地方,明軍就不能有侵擾行為。誰知道說了半天,那些山民居然是看到他們關這邊的親戚朋友們有福利,他們沒有,不滿意了。

曾英也詢問了一番,了解確認了這些人為什麼自稱是漢人。要說這安南,其實在很長時間里,都是中原之地。

秦代出兵嶺南,就開始在安南設郡縣管理,後來漢代滅了趁秦末大亂而在嶺南割據的秦官趙陀的南越國,收復嶺南交趾,繼續設立郡縣管理。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交趾這邊的本地漢人士族豪強趁機割據,不過最終還是被東吳給征服控制,後曹魏出兵佔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司馬代魏,西晉繼續統治交州三郡。

南朝宋齊梁陳時雖然中原動蕩,交州土著趁機叛亂,但基本上都被鎮壓,隋朝建立後,李佛子割據交州,朝廷派兵討伐平定,唐朝代隋,繼續控制交州。

唐末,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握靜海軍節度使一職,與嶺南的南漢相爭,後南漢滅曲,交州本地將領仍叛亂相爭。

後南漢在白藤江大敗,吳權建立了吳朝。此後經歷吳朝、丁朝、前黎朝再到李朝,李朝建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李朝曾擊敗入侵的大理國軍隊,後宋朝廣西農智高叛亂兵敗,李朝還趁機侵佔廣源州。

在北宋熙寧年間,李朝出兵入侵廣西,後宋江反擊,攻至富良江一帶,最終雙方議和。

南宋時,封李朝英宗為安南國王,始有安南國之名。李朝之後是陳朝,蒙元曾經攻破國都升龍城,但後來蒙軍不適安南炎熱退兵,陳氏向蒙古三年一貢,蒙古封其安南國王。

後來忽必烈又派兵征討,再破升龍城,之後再撤兵,後來三征,元軍白藤江大敗,此後兩國不再相攻。

直到大明朝取代了元朝,朱元章與陳朝互派使節通好,明廷也冊封陳裕宗為安南國王,建立宗藩關系,明太祖還將安南國列入了不征之國。

但在朱元章死後,建文元年,陳朝末代少帝被廢,黎季犛建立胡朝。他自稱是中國虞舜之後,改國號大虞,因其後來出兵入侵佔城,強迫割讓國土,佔城在永樂元年到明朝投訴,朱棣派使責問。

後來胡朝表示恭敬,胡漢蒼還以陳朝外孫的名義,獲得明朝冊封的安南國王。

可後來兩邊關系卻急轉直下,明軍派兵五千護送陳朝的宗室子孫陳天平回國,被胡氏截殺,明朝隨即派大軍南下,接連攻陷其東都升龍等地,直逼其國都清化府西都城,胡氏父子出逃,最終被明軍擒殺。

明滅胡朝,越南國土被收復,明朝直接在越南設立三司,改地名為交趾,直轄統治。

不過交趾省僅維持了二十年,最終被朱瞻基放棄,撤消交趾布政使司,封黎利為國王,成為名義附屬國。

黎利是清化豪族,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與明軍爭持數年,最終明朝決定罷兵。

黎利建立後黎朝,國號大越,黎氏向大明三年一貢,明朝不干涉越南內政。

不過後黎朝很快衰弱,到嘉靖時,出了個權臣莫登庸,草莽出身,卻一步步成為了後黎朝的大將軍,最終篡位,建立莫朝。

莫太祖稱帝後,明朝卻有意恢復黎氏,于是安南最後形成了統治清化以南的南朝黎氏,和統治山南以北的莫氏朝廷,雙方爭斗了約七十年。

萬歷二十年,南朝攻入莫氏首都升龍,斬莫朝皇帝,後黎遷回升龍,北方莫朝結束,但莫氏一支卻割據高平,並跑到鎮南關下稱臣歸附,得到明朝干涉後,莫氏保有了高平這塊地方。

後黎朝雖然還都升龍,但鄭氏控制朝政,黎氏不過是傀儡,後來阮氏在南方起兵,于是再成南北割據之勢,高平的莫氏也得以殘存,加上宣光的武氏,就形成了這麼一副六十年都沒終結的割據局面。

從陳朝到到黎朝,後黎朝再到莫氏,再到後黎朝恢復,大明跟安南關系,一開始是太祖時的友好,甚至列為不征之國,安南是大明附屬國三年一貢。

可後來黎朝在朱棣時的不恭,被朱棣出兵滅了,但設省不過二十年,明軍在安南損兵折將,持續的輸血維持,最終沒能持續,在宣宗時撤兵。

雖然直接設省統轄失敗了,但明朝此後也沒再跟安南真正好過,一直想辦法搞破壞,莫氏篡位奪權,明朝就支持黎朝復國。

後黎朝強大擊敗莫氏,那就保全莫氏殘余,反正就不讓他們一統。從秦到唐末,中原是一直直接控制著交趾的,設立郡縣管理,也遷移了許多漢民。

而從五代一直到明,雖然中原的南漢、宋、蒙元、明等多次對交趾用兵,一次又一次的攻破他們的都城,但都沒能再征服他們。

明朝短暫的設省二十年,終究還是放棄了。不過就算如此,安南然後跟中國是同文國家,這樣的同文國家,在此時有五個,大明、朝鮮、日本、流球和安南。

都是使用漢字,也都是接受的儒家思想,甚至在許多官職制度上,也都基本上都是漢式的。

明朝曾直接統治安南二十年,自然也有不少移民。這些邊境線上的山民自稱是漢民,其實也沒什麼問題。

「既然如此,那就編團練!」曾英對他們的請求很豪爽的答應了。反正他已經把高平、諒山都劃入大明了,這些人又是漢裔,編設團練也沒問題。

他甚至還賞賜了他們一些布匹銀兩。一群人興奮的回去了。過了幾天,諒山奇穹河一帶的寨子都知道了,然後好多寨子也跑來要求編團練發錢糧。

有些是漢裔有些是苗民,還有一些越族的,但他們都表示自己是大明子民。

曾英將其中一些青壯挑選入團練,選中的發一套衣服鞋帽再給些錢糧補貼。

分水嶺南面的許多村寨听說後,也心動了。他們也跑來要成為忠義團練的一員,也想拿份錢糧,數量還不少。

對于他們,曾英的回答是他們在分水嶺南,那里暫時不是大明境內。可那些村寨對這個回復並不滿意,憑什麼一山之隔,對面的就有錢有糧還發衣服發武器的,抓個鄭兵還能領賞錢,咱們就不行?

這些人回去的時候,看到山這邊的村寨剛立起的大明界碑,圍著那碑轉了幾圈,一合計,直接把界碑挖了出來,然後抬著就跑過了山嶺。

第二天,他們跑過來找到還在尋找界碑的這邊團練民兵,說界碑在他們寨子後面,現在他們也是大明疆界之內的百姓了。

團練民兵報到御營這邊,御營派不收過去一看,界碑還真就被他們挪到了山南面的那個寨子後面了。

這群人直接為大明拓邊十里。等夜不收回去匯報後,曾英直接大手一揮,既然這些山民一腔忠義,豈能辜負,現在起,他們就是大明子民了,招收青壯健勇者為團練,發衣裳發錢糧。

山那邊的寨子得到回復,一片歡欣鼓舞,被點中的村民換上團練的衣服拿起長槍也是覺得威風凜凜。

第二天,村後的界碑就又沒了。南邊一個村子有樣學樣,半夜來挖了界碑立他們寨後了,大明再次自動拓疆十里。

立好界碑的村民得意的跑來報告,請求入籍。然後,大明廣西邊界上歸順府、太平府、思明府、憑祥縣、永安府的邊境界碑,一個接一個的失蹤,然後南邊的山民跑來請求入籍。

大明拓邊十里。大明拓邊二十里。大明拓邊三十里。大明拓邊百里,大明拓邊二百里。

曾英一兵未發,結果大明南疆邊界的界碑就一路插到了滄江北岸,要不是鄭軍在南岸駐了許多兵,只怕都要一路越過滄江,插到太原或是北江了,那可就出了北部山區,到了一馬平川的平原上了。

手機閱讀『小♂說÷吧→』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