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人命(上)

所謂的十五里溝,其實是一道古人修建的壕溝。據說隋唐年間,涿郡賊人盧明月曾在此崛塹壕立營,與隋將張須陀對峙。

如今數百載匆匆而過,溝壑兩邊荒草密蓋,一路荊棘層疊。雖然阻絕了外界視線,但稍有不慎,腳下踩到枯枝敗葉,就會發出沙沙聲響。好在張榮等人走得慣了,沿途小心翼翼。

最近的一次,數人就從蒙古人吃草的馬群旁邊經過,那些戰馬被蒿草深處晃動的人影嚇了一跳,猛然跳躍嘶鳴,幾名蒙古騎士奔來安撫,所幸他們另有心事,沒誰過來查看端倪。

一行人繞過蒙古軍的營地,將至小清河,還隔著一兩里地,就听到了人聲鼎沸!

張榮連忙示意同伴們伏低身形,然後撥開蘆葦,踏著水草和冰冷的濕泥,慢慢近前覷看。

去年山東兩路大旱,連續二百余日無雨,今年也是干冷。冬季枯水的時候,諸多河道大都干涸。

但小清河是偽齊時動用巨量民伕挖掘的,利用了濟水古道,上承北清河和濟南城北連綿湖澤、泉水,後數十年也修繕不懈,故而此時依然水勢滔滔,能容大船航行。

真的有大船,許多大船!

就在張榮身前,小清河的河道上,至少數十艘大船首尾相連,魚貫而來!

「是通州樣的船,是海船!」

馬五在張榮身旁低聲道。

大金國用來鹽運的船只,多是仿造宋人鹽船樣式,方頭方尾平底,船長四十余步,無隔艙,也無桅桿,靠漿櫓或縴夫拉扯,行于各條漕河。

而這些船,卻都是通州樣的海船,單桅單帆,長度約七十尺。這種船行于海上風浪間,並不起眼,放在小清河里,可就威風的很了。

何況同樣規格的船只多達數十艘,檣桅如林而立,實在是氣勢驚人!

這一段河道,水面甚是寬闊,河畔有個新興的草市,兩岸都有碼頭和棧橋。

但前陣子蒙古人來襲,把草市燒作了白地,碼頭和棧橋也沒有幸免,這時候只在殘余的橋樁上搭些木板,再鋪了一層稻草,走在上面又窄又晃。

船隊這時候慢慢地靠近棧橋,張榮待要細看水手模樣。

一名弓手示意張榮往棧橋南面眺望。

「兄長,你看!」

張榮看船隊看得呆了,這會兒轉眼,才注意到棧橋附近的河灘上,不知何時圍起了一個蒙古人用來圈養牲畜的大圍欄,圍欄外頭,有三五百蒙古騎兵懶洋洋地警戒著,而圍欄里圈著不下數千名男女百姓。

百姓們多半都被折磨得不成樣子了。

有人身形枯瘦,神情麻木;有人衣衫半解,光著膀子,露出身上一道道可怖的鞭痕;有人被切了鼻子、耳朵;有幾對分明是夫婦模樣,卻又像是剛見到,婦人嚎啕大哭,而丈夫也默然催淚,興許是想念死去的家人,又或者是為各自的遭遇而哭。

這些百姓哪里來的?不用走近,听口音就曉得,這都是濟南府的桑梓,是張榮等人的同鄉鄰里!

張榮瞬間暴怒。他恨不得立時起身,抽刀拔箭把那些看管的蒙古人都殺死,將百姓們放了出來。

可他又很清醒,知道自己做不到。

這樣的可怕世道里,沒有力量就談不上保護他人。而就算有力量又如何呢?誰能與蒙古人對抗呢?

張榮只覺得自己額頭滾燙,心髒狂跳,他竭力壓住怒火,沉聲道︰「不要急,等等看。蒙古人來此,必有緣故。」

一不注意,他腮上的傷口又被撕裂,鮮血不斷地透過麻布滲出來。張榮恍若不覺,又道︰「還有那支船隊,一定有蹊蹺!仔細盯著!」

正說到這里,船隊排頭的一艘大船終于靠攏棧橋,船艙里出來幾個人。

為首一人,是個體型胖大的和尚。他大步踏上棧橋的時候,沉重的身軀讓木板連連晃動。

這和尚好像腿腳有傷,走路有些不穩當,連忙把手里一根漆黑大棍杵在橋頭,待到棧橋嘎吱吱穩住了,他便站著不動。

胖和尚身後又跟著數人,俱都相貌精悍,作朝廷軍將打扮。

「這伙人什麼來路?朝廷的人?朝廷的人和蒙古人怎麼會有往來?」

張榮全然想不明白,往身旁看看,部屬們也都作茫然神態。

張榮等私鹽販子活躍的範圍不小。東至長山,北至商河、厭次,向南關聯泰山寇盜,向西越過東平府,與梁山泊水賊為友。

在這個範圍內,他們有無數的親朋、友人、眼線分布,本該耳聰目明,任何風吹草動,都休想瞞得過他們。

奈何蒙古人大殺特殺,短短十余日里,地方上的百姓或死或逃,十不存一。他們困居黌塘嶺上,這幾日又少了打探,所以竟不知道,這船隊乃是定海軍節度使郭寧所屬。

這胖大和尚,自然便是郭寧的左膀右臂,法號慧鋒的駱和尚。

駱和尚素來膽大,當日蒙古軍初到山東,他就提議以精兵乘舟,沿小清河直抵濟南城下騷擾,給蒙古人一個好看。可惜時局變化,他的建議並未能實現。

後來郭寧擒捉了四王子拖雷,並以拖雷為人質,向山東的蒙古軍勒索巨額贖物。兩家口頭約定了,兵馬各散,互不威脅;馬匹、牧奴和軍械甲冑的交割,兩軍直接就遣人當面完成。

而大項錢糧、人丁、工匠的交割,都放在小清河上,章丘以北,河道蜿蜒處。定海軍自行調派船隊,來此接應、運輸。

之所以交割處放在這里,有個主要原因,便是此地本來的居民大都逃散,周圍人煙稀少,所以蒙古人交割種種,沒有人會圍觀。這樣,能讓深受戰敗之恥的蒙古人感覺稍微好些,至少羞辱稍能承受。

郭寧那日火起,在監房里頭痛砸了拖雷兩下,後來醫官說,肋骨斷了三根。

這種動作,著實不符外交禮儀,于是蒙古人對交割之地的要求,他便莫為已甚,爽快答應了。

郭寧麾下的船隊和船夫們,都是汪世顯協助李雲,在直沽寨的收獲。率領船隊沿河而上的任務,本來應該是汪世顯的。

但汪世顯所部在迎戰蒙古人的時候損失慘重,他這幾日忙于撫慰將士,實在是月兌不開身。

于是駱和尚興沖沖地接下這任務,不顧自家少了兩個腳趾,拐著腳便往濟南府來。

陪在駱和尚左右的兩名軍官,一人喚作劉樾,一人喚作趙瑄。

當日駱和尚帶著西京大同府玄中寺的僧人逃亡,沿途招納亡命之徒,在保州沉苑泊中落草為寇。他的副手,乃是玄中寺的師弟裴如海,外人都喚作裴和尚的。

但和尚群里,到底少有勇猛善戰之輩,所以他另外幾名得力部下,都是河北本地的有名寇盜。

比如劉樾,乃是殺了當地富商逃竄,被十幾個軍州通緝的凶人。而那趙瑄,則是富商之後,自幼跟從父母三山五岳走遍的,只因家里遭地方官員凌迫,這才奮而殺官落草。

這兩人又同有一樁異處。原來劉樾經常做夢,夢見自己曾是漢朝的羽林右監,皇帝心月復;而趙瑄則總是聲稱,自己前世乃是涼州士人,擅長弓馬。

旁人都知駱和尚對佛經一竅不通,對佛理更是夾纏不輕,但誰也不敢當著他面說,所以駱和尚一向自命為高僧。

而兩人所述的調調,仿佛佛經中的前世宿慧,駱和尚覺得有趣,便引兩人為心月復。

實際上,軍中將校們大都知道,兩人投駱和尚所好,存心湊趣胡編來著。至于駱和尚本人究竟明不明白,旁人可不敢問。

雖然有這個古怪處,兩人卻都是得力軍校,在戰場上勇猛過人,連郭寧也贊賞過的。

裴如海死後,這兩人便遞補成了駱和尚的副將。

當下劉樾陪著駱和尚,就站在棧橋上冷冷觀瞧。而趙瑄領著一個親兵,大搖大擺地站到蒙古騎兵的隊列之前,張口呼喝。

那些蒙古騎兵瞪著趙瑄,眼神里仿佛要噴出火來,趙瑄也真是大膽,漫不在乎地仰頭沖著馬上的蒙古人連連呼喝。他居然還會些蒙古語。

連說帶比劃幾句,有個蒙古百戶模樣的出來。

那蒙古百戶抬眼看看駱和尚,便不理會,單沖著趙瑄厲聲道︰「第一批,是五千人,後面還有五批!我們會當場挑出你們要的人!挑出健壯的男人和女人,像是挑出蹦跳的黃羊那樣,像是挑出歡快的馬駒那樣!」

趙瑄稍稍一愣,此前與蒙古人達成的協議里,包括三萬人丁。那是郭寧和部下將校們估算出的。

在蒙古人大肆屠戮後,濟南府剩下的人口數量,約莫便是如此。在那口頭協議里,也只提了句蒙古人不能全用老弱充數,三萬人分六次送到。

除此外,倒沒有其它細則。須知蒙古人連文字也沒有,什麼都靠編成唱詞口口相傳,盤算得太細致了,納敏夫那廝,也記不得許多,等于白忙。

這會兒蒙古人願意都給青壯,自然是好的,但他們要當場挑選……那豈不是把人當做牲口一般檢視?

趙瑄的心里有些不快。但他知道,此舉對定海軍並無壞處,于是微微頷首,傲然道︰「那就趕緊!」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