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卿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而是警惕。
他並沒有因為張執象與王絳闕成婚就無條件相信張執象,這些年來,雖然許多事他都按照王絳闕的規劃去做的,但這並非說他沒有主見。
他好歹是打退朝廷三次圍剿的起義軍領袖,是戰場上殺出來的草頭王。
他得為起義軍那一萬多人負責,得為沁源十多萬百姓負責。
他很清楚自己這些人的身份是反賊。
倘若嘉靖這是在設計, 他們這些人送到京師去,便是被集體坑殺也不是不可能……
「我們可是反賊,如何勤王?」
陳卿並不積極,甚至在推卻,張執象就明白他在擔憂什麼,張執象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問道︰「起義軍佔據沁源地利, 便可永遠高枕無憂嗎?」
「地方衛所剿不了沁源,是因為沁源影響不大,沒必要大費周章。」
「倘若如你們在馬武寨那樣,佔據上黨,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地方官府坐立不安,必然要發兵來剿,你們能打退一次、兩次圍剿,卻打不退第三次第四次。」
「沁源地勢險要,可也是絕境死地,一旦被圍,是沒地方逃的。」
「一縣之地,你們有多少物力?」
「大軍封鎖, 至多三五個月, 你們必敗。」
「做的更卑鄙一些, 在沁源上游築壩,水源一斷, 你們能撐幾時?炸堤放水, 沁源不受災?」
「照我說。」
「朝廷只需派一員大將,領兵三萬,便可剿滅沁源。」
「我知道沁源上下的戰斗意志,可朝廷京營的改變,你們應該也有目共睹,如今仇鸞帶著大軍打安南,戰爭形勢已經完全變了。」
「大當家的還需明白,朝廷要剿滅沁源,不難。」
陳卿臉色變化,其余幾個當家的也不好受,他們只有一縣之地,確實沒有騰挪的空間,除非他們先動手攪亂山西,如果能奪取一省之地,局勢就大不一樣了。
可這樣一來,關鍵就是朝廷要均田免賦,是真是假?
倘若朝廷真的均田,誰還跟反賊走?
他們自己這些年走來, 對于這些事情再明白不過, 道理說破了天,老百姓也不懂的,他們只知道均田是最大的事。
幾位當家的愁眉苦臉,不知該如何應答,王絳闕卻反駁道︰「你這話說的不地道,沁源可沒有那麼好剿滅。」
「朝廷若有大軍出動,我們定然是知道消息的。」
「這些年,我們雖然沒有往外擴張,但不代表沒有滲透發展,我們是有足夠的行動預案和準備,十天之內,攻安澤、下古縣、佔霍州,北上靈石,便可堵住太原來軍,再以主力南下,只要搶在朝廷大軍趕到之前,打下晉陽,便能以一府一州十縣之地迎戰朝廷大軍。」
「勝算可能不高,但將戰事拖個兩三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朝廷卻拖不起。」
張執象眼光微動,當即說道︰「朝廷拖不起是因為我們正在與士紳豪商開戰,難道我們硬要踫個你死我活,然後由那些士紳豪商繼續維持剝削統治嗎?」
王絳闕道︰「那朝廷如何保證這不是請君入甕的計謀?」
張執象道︰「禮部會給所有學生明發身份,往外公布這批京師大學的招生名單,朝廷發債五千萬兩建京師大學,不會在初創之時就把名聲敗壞。」
「一場仗再怎麼打,也花不了五千萬兩。」
「各位覺得呢?」
他們兩人你來我往,把話都說完了,陳卿只得苦笑,他左右望了望,又看了眼王絳闕,欲言又止,最後嘆了口氣,說道︰「能否讓我們開個大會,表決一下?」
張執象自信道︰「請。」
……
雖然是小會論大事,大會論小事,可當決策層也沒有辦法把握的時候,只能讓全體參與進來討論該如何決策。
青陽黨有完整的組織構架。
起義軍的五位當家只能算是「執行委員會」的21名成員之五,另外還有16名成員是由農民、工人、教師、醫生等職業代表和有德之人。
執行委員會才是沁源的決策班子,王絳闕則是會長。
因為沁源只有十多萬人的緣故,組織結構相對扁平,也盡量精簡,張執象給王絳闕說過後世有個南街村,他自己有五萬人口,又合並了周圍幾個村,收納了十五萬外來人口,管理著二十萬人,卻只有一個村委會……
而南街村的日常運行,則由一個物業公司負責。
那里的制度成本之低,是自古以來都沒有見過的,精兵簡政,是很關鍵的政策。
因而沁源的行政機構就只有這個執行委員會,起義軍的戰兵數量也有了極大的縮減,沁源只有十二萬人口,不可能供應一兩萬的月兌產士兵。
所以,沁源的正規軍只保留了一個營,三千人。
然後還保留了三個營的民兵建制,再就是所有成年人都受過軍事訓練,保證關鍵時刻能夠全民皆兵投入戰斗。
沁源可以說是武德充沛。
陳卿召開了全體大會,青陽黨的一千多名成員全部參會,就「進京勤王」一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出乎陳卿他們預料的是,年輕人們居然非常相信嘉靖……
沁源不是封閉的桃花源,這里很注重外界信息的收集,他們雖然沒有出去,但發生的大事都會刊印成報,各大報欄和報亭都是免費開放的,年輕人都有讀報的習慣。
他們說︰「嘉靖這個皇帝,還是很有進步性的。」
「我們要不要推翻帝制,那是以後的事情,嘉靖要均田免賦的決心,這不會有假,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徹底將地主文人得罪死了。」
「我們是他天然的盟友。」
「對,皇帝再怎麼也只是一個人,官吏可是一整個階級,先對付他們。」
「大明建國畢竟是具備正統性的,我們如果能夠得到大明的法理,總歸要比全部都推翻了強。」
「嘉靖敢把農村讓出來,我們又如何能瞻前顧後?」
「沒錯,我們去京師!」
「也不能全去,一部分人去,一部分散入農村,如果朝廷敢下手,我們就革了大明的命!」
他們自信而張揚,赤誠而無畏。
他們知道有風險,但更知道答應嘉靖,他們將深入一個個農村,去幫助億萬勞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