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二龍會師,時代已變

作者︰江天寥廓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沁源武德充沛。

在確定要進京勤王以後,年輕人們邀請張執象觀看了一場軍事演習,就是專門針對敵軍翻山越嶺並破壞水源的軍事預演。

那營正規軍並沒有參加,參加的是民兵和學生。

他們沒有參加過實戰,但軍事素養不錯,看起來的確像是在打仗,優點是組織度很高。

「他們一直堅信武裝斗爭。」

「在過去, 都是由陳卿帶著那營正規軍扮演敵軍的,正規軍是參與過數次大仗,在十萬級別的戰場上活下來的,是真正的精銳。」

「九年來,雖然沒有一次演習能夠擊敗陳卿他們這支藍軍。」

「但紅軍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讓他們出去搞三農改革,他們可不會和和氣氣。」

王絳闕還是做出了提醒, 對此,張執象卻完全沒有擔心, 反而很滿意,說道︰「陛下就是看中了他們的斗爭能力啊。」

「既要搞得懂方向,又要能堅持斗爭。」

「他們就是點燃大明的火種。」

「能有三萬專業人才深入基層搞三農改革,才能在三五年內改變整個大明。」

王絳闕搖了搖頭,說道︰「沒有三萬人那麼多,整個沁源才六萬青壯年,男女全部算上,16~28歲之間的,也就三萬多。」

「至多有兩萬人去京師就不錯了。」

「而且,相對于大明十多萬個行政村,五十多萬個自然村,兩萬人與之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真的一個村只派一個人。」

「發動百姓, 建立農會,整頓治安,對抗地主,平均土地,集體勞作, 修建水庫……」

「人還是太少了。」

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哪怕是沁源的這些人,他們也要在社會實踐當中去充實完善,最初這些「新兵蛋子」的效率肯定是不高的。

而且。

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可不是皇帝不想,那些地主鄉紳,知道你要革他的命時,他可不是乖乖的引頸就戮,哪怕有朝廷的法令在那,他們也是會拼命反抗的。

這是戰爭,是戰爭就會死人……

「不會光讓沁源的人去沖鋒陷陣的,一旦開始均田,朝廷也會召集一批人參與這場變法,只是他們當中的讀書人肯定不多,這個時候沁源這些學子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另外。」

「讓沁源的學生到京師大學去,而京師大學原本應該招收的學生則要送到沁源來。」

百盟書

「不光是招收現成的大學生,還需要更多數量的預科生, 讓他們先來沁源讀中學, 甚至小學, 待京師附中建立好後,再決定他們回去是讀中學還是大學。」

「京師大學第一批招生,大概也會有兩三萬人。」

「讓他們先來接受勞動改造,接受不一樣的思想,再回去讀書,就能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了,也就都明白民間疾苦了。」

「有了主見,才會明白讀書是為什麼,不會荒廢時間。」

「這也是個開頭,我認為以後所有的大學,學生在入學前,應當接受半年左右的工農業實踐,然後再去讀書。」

「不為別的,至少知道怎麼種地。」

「若是有大災大難,社會崩塌了,他們還能退守鄉野,種地養活自己。」

「還有就是,只有不斷的讓知識分子下鄉,鄉村的教育資源才能升上來。讓鄉村和城市沒有流通障礙,不是上下級的關系,這才是最終目的。」

張執象是不贊成城市化的,城市應該有,但不能以破壞鄉村為前提,一昧的將農村人口趕到城市里去,通過瓦解農村來獲得廉價勞動力和推動土地財政。

幾百萬,幾千萬人口的城市。

但凡有個停水、停電,就得糟糕,大量密集的人口,一旦有個什麼災難、病害,那就是毀滅性的。

小城市喊停擺就能停擺,幾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呢?

張執象是自五百年後穿越過來的,而且是整整五百年,而他出生那年,是嘉靖元年,也就是公元1522年。

城市化的脆弱和弊端,他看得一清二楚。

農村的消亡,更是一個國家生命力的消亡……本來一切就是源自于土地,人離開了土地,不就丟棄了根嗎?

一棵樹,不論它長得有多高,根須萎縮了,也就離死不遠了。

歷朝歷代都因破壞農村而亡,雖然破壞的方式不同,但結果是相同的,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你有種過田沒有?」王絳闕忽然問道。

張執象說道︰「山上不種田,道觀里吃什麼?總不能全靠鄉親們供奉,不看禾苗從土里鑽出來,怎麼體會生命的歡喜?我不但種過田,還種過草莓呢。」

「嘟嘟喜歡吃草莓,那次去京師回家,就向陛下要了些草莓種子。」

「後山種了二十畝草莓。」

「到時候,帶你去摘草莓吃,培育了好些年,比以前甜很多了。」

王絳闕有些歡喜,肩膀靠著,輕輕的依偎著,兩人沒有再說話,而是靜靜的看完了這次演習,結果還是藍軍獲得了勝利。

結果無所謂,藍軍將攻勢表現得淋灕盡致,紅軍也表現出了極其頑強的抵抗能力。

這些都表明,朝廷打沁源,會很難打。

最重要的是沁源的人,信念是不同的,他們可不是那些匪徒,這支隊伍是打不散的,也是擊不倒的。

接下來兩天,張執象與執行委員會敲定了大致框架。

他已經寫信給嘉靖了,接下來嘉靖會派人跟沁源這邊做對接,敲定詳細方案,想來,當這兩萬多學子進入京師大學的時候,全天下都會震驚。

特別是士大夫階層。

他們本以為嘉靖冒天下之大不韙,得罪了天下士紳,手中可用之人寥寥無幾,卻沒有想到,竟然還有一個叫沁源的地方,有一群讀過書的,跟他們沒有任何利益瓜葛,甚至還水火不容的人。

這些學生或許能力沒有特別出眾,但都是實干型人才。

而治理一個國家,根本不需要多少人才,一個縣就足夠了,漢高祖劉邦證明了這件事,明太祖朱元璋也證明了這件事。

所以。

沁源不大,但能掘了士紳的根!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