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化是不提倡節儉的,它迫切的需要人超前消費,它資本增密的程度已經不滿足于當下,開始透支未來了。
在後世的環保也大多是一門生意,更是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利器。
長生革命也並非是排斥工業。
張執象的目的是要工業,但不能工業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之道,才是最主要的,工業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前提進行。
不能盲目的追求人類的物質需求,從而追求生產力。
就修行而言,少思寡欲就是方便法門,就健康養生而言,飲食清澹更是真正的法寶,人會生病,主要還是習氣。
習氣不改,藥也只能醫一時。
這個習氣可以是暴飲暴食,可以是熬夜,可以是酒色,可以是焦慮,可以是操心。
而所謂的習氣,不過是「魄望死」的結果。
等物質發達到可以頓頓吃肉的時候,人們也就無肉不歡了,一頓沒個「硬菜」都食之無味,更何況喝喝粥,吃點青菜了。
至于什麼營養不營養的,倒是也說點內算學的營養之事。
《黃帝內經》有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
從來就不是一昧的吃肉蛋女乃的事,五谷才是養人的,五果只能輔助調節身體故而便是當季的水果也都要少吃,五畜的肉是補益的,補品如何能當飯吃?天天用人參補身體的人,真正需要人參的時候,藥力就無效了,道理如是而已。五菜則是補充,是養之不足,五谷需要五菜來補。
以中醫的觀念來看。
所謂的營養,就是吃五谷,輔五菜,偶爾吃點應季的水果,需要補益了再來吃點肉,這種情況下,有時候一鍋羊肉湯,就能起到大補的效果。
我們來看,便是一口水都有其性質的。
一個五谷,就有小五谷和大五谷之分,小五谷書中有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而小五谷,實則皆為火谷。
火谷養什麼?養心,養神,人之一生,16兩燈油,也就火谷能「添油」了,但也抵不住消耗,可「五谷為養」的話,壽命總能長些。
後世有人研究扶桑的長壽村,秘訣是什麼?
無非就是碳水+碳水,再要問秘訣是什麼,無非就是一杯豆漿而已。所謂碳水又是什麼?米面罷了,終歸還是五谷。
古代聖賢已經把養生的道理講明白了,也融入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背離養生是小事,改變生活方式,那才是大事。
大五谷有︰火谷,懸谷,金谷,水谷,土谷。
懸谷,包括隻果、梨、柿子、李子、板栗等眾多的懸掛結在樹上的水果。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獼猴桃等藤蔓植物上的果實。水谷,包括蓮藕、海帶、菱角、海菜,還有水本身及這些水生植物。土谷,包括白菜、蘿卜、土豆、紅薯等等眾多的蔬菜。
五行對五髒,五髒有五谷來養。
大五谷包含了蔬果,我們除了需要對壽命負責的火谷之外,還要懸谷、金谷、土谷、水谷,用以滋養其余五髒,平衡體內五行之氣。
如此方才健康長壽。
這是我們華夏的「營養」觀,至于哪套體系「科學」,那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也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自家健康自家知。
故而我們應該要好山好水,應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豎立正確的健康觀後,我們便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有益于長生的,故而也就明白了,勤儉是怎樣厲害的法寶。
我們要吃當季的食物,吃它的清甜,吃它的酸澀,看著它見天腐爛,而不是一顆隻果放在桌子上,三五個月後,只是干癟了,宛如塑料制品一樣,不曾腐爛。
活的東西才會腐爛,死的東西,如石頭如干尸,才不會腐爛。
我們不需要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生產下,將那些毒素吃進肚子里,更不需要在食品被「中央廚房」制作成預制菜後,帶著那些二次添加劑吃進肚子中,然後毒素積累,生病,再去給醫療醫藥行業貢獻產值。
人不應該活成被飼養的畜牲。
人要活成活著的樣子。
並非是說大家都要過「苦行僧」的日子,而是在有機生態農業的情況下,大家已經可以過得很好了,要適可而止。
「大明沒有對手,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我們的藍圖。」
「西征以後,哪怕數十年後西羅人逐漸恢復元氣,並開始工業化,加起來也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夠在工業上趕上我們今天。」
「真正在生產力上追趕我們,甚至超越我們,那是至少兩百年以後的事情了。至于尖端技術,甚至是理論科學,不以《易經》為核心,他們是永遠也超越不了我們的。」
「而那個時候,大明已經不是‘科技’二字可以衡量的存在了。」
張執象開始給嘉靖講著大明以後該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大明不需要進行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正如大明不需要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一樣。
從最開始,工業發展就必須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的規則。
而環境保護不光是為了人的健康。
「好山好水好園林,不光是有益于健康生活,更是影響天地靈氣的關鍵,時代有大寒大暑,靈氣的確是有波動的。」
「但也並非說我們無法人為更改。」
「靈氣的本質是來源于‘天’,我們是中土世界,是諸天萬界的能量投影所成,所以靈氣的興衰,其實是諸天萬界的願景所變,是喜是悲,是苦是怒。」
「天的能量傳導到地,是有延遲的。」
「所以近期的大寒大暑,我們無法更改,但更遠的時候,看到我們完成了長生革命,不論‘天’知與不知,無意識當中的反饋,肯定是喜要多一些的。」
「當我們跨過本應該是大明末劫的大寒之世,未來的世道,靈氣應當要充裕一些。」
「而在那個漫長的‘溫期’來臨之前,我們也有事情可做。」
「靈氣多寡,無非是從地而來,早就儲存在大地之下,天的態度是傳導,而能量本就在地心當中,在那星之內海。」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梳理龍脈,養育地氣,是可以改變寒暑的。」
「再加上溫期的到來。」
「未來的地球,在我們大明完成長生,邁步覺悟的路程之上,將是一個充滿靈氣的世界。」
「是一個可以一直顯法的世界。」
「我們需要工業,需要科技,需要維持戰爭的力量,但也不光是外算可以提供戰力,在完成第二次長生革命,梳理完九州龍脈以後,大明,是有一批真人,可以保家衛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