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安梁之策

禹分天下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梁州是古九州之一,西漢時改梁州為益州,晉時又分為梁、益、寧三州,三國時蜀漢便是佔據益州及荊州部分。

要盡快將梁州士族、百姓歸服,無非是重用當地士族為官、輕徭薄役待民、撫慰各族百姓等策。

當初楊思平入梁時,楊安玄就曾讓其這樣做,起初楊思平按楊安玄所說廢除營戶,分田地給他們,減免了三成稅賦,很得百姓擁戴。

緊接著楊思平便率軍攻打巴西郡、漢中郡,將郡治移至漢中南鄭城後,便將楊安玄的叮囑拋到了腦後,大肆收受財物,命各郡按原例上繳稅賦,以屯田為名把原本的營戶聚攏種地……

楊安玄得知梁州情況後,多次致信三叔,提醒他安撫士民之心,不可搜刮過度。楊思平得信後稍有收斂,但見效不大。

此次毛脩之奉旨入梁攻蜀,涪陵太守文處茂、巴東太守時延祖能念及舊情出兵相幫,下一次就可能起兵作亂了。

楊思平入蜀不久,又逢仇池和秦國入侵,為穩定局勢對原本的太守並沒有換動,只是在奪取巴東郡時,原太守師寂隨譙良逃走,楊思平命原巴郡太守王琰接任,而巴郡太守授予了朱齡石。

這些太守多在任上數年,對當地情況熟悉,麾下官吏亦是親信,要想根植梁州,必須先消除這些人的影響。33

太守之職名義上是朝廷所任,刺史要向吏部奏請方能任免,楊安玄亦無法一下子撤換這麼多郡守。

不過楊安玄想到了互換的辦法,將巴東移至漢中,涪陵換至巴西,除了朱齡石外其他人都調動一番,這樣便將幾人的根系拔除。

光這樣還不夠,太守不好換主簿則好任免,當初桓玄以郡丞控制一郡事務可以借鑒,讓三叔選用當地士族為主簿、縣令、縣丞,不妨先讓當地士族把控郡政,架空郡守。

這樣做亦有不妥之處,但事急從權,而且士族根植當地會注意名聲,由他們施政多半會善待百姓,現在對楊安玄來說就要一個穩字,穩定的梁州勝過一切。

道教經張陵、張衡、張魯在蜀地傳播發展,已經深入人心。西晉末年,範長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傳布天師道,成為道教領袖,「民奉之如神」。

李雄在成都稱帝,拜範長生為丞相,加號「天地太師」,是歷史上第一個以道教為國教的政權。

桓溫滅成漢,道教依然在巴蜀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青城山古常道觀、綿竹嚴仙觀等道觀遍布,「巴蜀事道,尤重老子之術」。

南方天師道經孫恩叛亂,朝廷對天師道管控漸嚴,而北方寇謙之在平城得到魏皇拓跋珪信任,並對天師道進行改造整頓迎合帝王所需。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傳服氣異引之法,除舊偽法,革除舊弊。

在魏皇近臣著作郎崔浩的大力推崇下,寇謙之在北魏廣傳道教,天師道在北地的影響逐漸增強,雍、司、兗等的百姓亦有信奉。

楊安玄露出笑容,既然梁益百姓信道,不妨投其所好,派人前去請寇謙之派弟子前來梁州傳教,想必其定會欣然同意。想到蜀人喜歡老子,那不妨雕版《道德經》,印個幾千本贈送蜀中世家,肯定大受歡迎。

營戶是個不安定因素,譙縱得營戶李騰相助取成都後,下令廢除營戶,將營戶入籍為民,此舉讓譙縱贏得了民心,不少營戶應募入伍,譙蜀的兵力增長過倍。

不得不說,譙縱在安撫百姓上做得不錯,打開官府糧倉救助百姓,譙家原本是蜀中世家大族,與不少家族是姻親,很快得到世家的支持,若有個數十年經營,再奪取梁州,便是蜀漢重生了。

而楊思平入梁之後,起初還有些作為,隨著他借囤田之名以囤民取代營戶,營戶生活狀況卻沒有大的改善,兩相比較這些營戶難免心中思蜀。若是譙蜀借機號召營戶起義,恐成心月復之患。

楊安玄嘆了口氣,其實最應撤換的是三叔楊思平。楊思平為人粗獷貪財,梁州北與秦、仇池,西南有譙蜀等敵,實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雍、兗、司在三州風調雨順,粟米降至每石一百五十錢,青、揚之地的粟米約在一百八十錢左右,楊安玄怕糧食外流,命各地官府以一百六十錢收糧,各地糧倉皆滿,正好運往梁州。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楊安玄打算在梁州募軍。雍州募軍月給糧三石、免役;八年後準許退役,退役授田;戰場立功按制封賞,傷亡將士除了授以田地外還蔭及子孫等等。

有不少跟隨楊安玄征戰的將士退役,按照軍功制度授田並根據授勛享有官俸,有人以勛功入仕,亭長、縣尉乃至郡司馬都有人擔任。

在雍州每次募兵,前來應征之人絡繹不絕,能被選上的人不僅自己開心,家人也興高采烈,被人高看一眼。

楊安玄決定梁州先募軍一萬,月給糧二石、免稅役,相關政策同樣施行,估算一下每年需糧餉三十萬石,萬人的吃穿用度約需三十萬石;青壯入伍,勞力自然不足,減免稅賦勢在必行,若遇災荒還要賑濟,這兩項加在一起,絕不是梁州百姓所能承受。

只有從雍、司之地運糧入梁,走水路耗損在二至三成,楊安玄初步估算了一下,若要照自己的打算,需要糧食接近三百萬石。

三百萬石,楊安玄無聲地苦笑了一下,從最初的千石到十數石再到百萬石,如今增至三百萬石,隨著自己佔據的地盤越多,所需的錢糧也變成了驚人的數目。

打仗,打的是錢糧,這句話是真理。合雍、司、兗三州之力供養大半個梁州,仍讓楊安玄感覺捉襟見肘。

一味的供給肯定不行,楊安玄背著手在院中走動。巴蜀地區其實物產豐饒,三國時諸葛亮憑借著蜀錦支撐起北伐大業,諸葛亮曾感嘆「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蜀中盛產桑樹,氣候溫暖濕潤,蠶桑種養業非常興盛,由此衍生出極為發達的絲織行業,蜀錦在眾多絲綢中居于首位,圖案繁華、織紋精細、配色典雅備受王公貴戚們喜愛。

孔苗曾在集市上見過蜀錦,歸來後對自己感嘆蜀錦雖好,卻非尋常人能用得起。後來湫兒得知,專門買了半匹送給她。

除蜀錦外,蜀中還產細麻布。楊雄在《蜀都賦》中寫道「黃潤細布,一筒數金」。黃潤,又稱「蜀布」,是蜀中特產,這種細麻布未經漂白,其色微黃,故名黃潤。這種布以雄麻縴維織成,輕細柔軟,可卷于竹筒中,又稱「筒中布」。

黃潤布一匹二十金,仍供不應求,市面上一出現很快就會購走,秦、魏、燕國商賈將蜀錦和黃潤布作為貢品進獻給宮中貴人。

除了布帛外,蜀中另一個特產是井鹽,「家有鹽泉之井」,蜀地產鹽量很高。晉代的鹽法是兩稅鹽錢,規定每產青鹽一石抽稅千錢,百姓購鹽還征收食鹽稅,食鹽稅攤入百姓田稅之中。一鹽兩稅,百姓怨聲載道。

鹽鐵官營,民產、官收、官運、官銷,楊安玄準備變官營為私營,即民產、官收、商運、商銷,給商人發放鹽引,通過鹽引制簡化手續,降低鹽價,讓百姓得利,商人更是多了發財的門路。

蜀地礦產豐富,有鐵、銅、銀等礦,這是都會化作將來征戰天下的資本。楊安玄握緊拳頭,下定決心先安定梁州再謀取譙蜀,這是自己是逐鹿天下的開始,絕不能讓劉裕得了先手。

安定梁州關鍵在商,商人逐利,若將鹽制轉為商運、商銷,前往梁州販鹽的商賈肯定會多如牛毛,而制約梁州發展的關鍵在交通。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楊安玄沒有去過梁州,從楊思平、朱齡石等人的信中便能窺見一斑。築路修橋可是項大工程,梁州原本勞力不足,要大規模地修橋築路不太現實。

蜀中百姓為突破山川封閉,發明了棧道、笮橋和鐵索橋,用竹索編織而成的架空吊橋,往來于山澗之間。

關鍵是人力,楊安玄用手撫著緊皺的眉頭,心中希望此時仇池發動進攻,讓三叔抓一批俘虜來築路修橋。

要發動大量的勞力除了官府征役之外,還有什麼法子?楊安玄想起秦惠王石牛糞金的典故來,到哪里找自己的石牛糞金呢?

腦中閃過前世在四川樂山看到的那尊大佛來,堪稱奇跡。樂山大佛修建于唐代,歷時九十年才完成,自己並不想雕個樂山大佛出來,卻不妨請信佛之人開鑿佛像。

楊安玄笑出聲來,天師道入梁布道,自己何妨施舍一座道觀,讓天師道眾為這座道觀修路建橋;自己是天師道的有緣人,也是佛子下凡,對于佛道不能偏倚,那便再施舍一座佛寺好了,同樣讓佛門信眾修橋築路,自己找到石牛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