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瓊英這一提醒,穆栩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或許是由于在古代生活久了,導致他的想法開始逐漸向古人靠攏,大多數時候思維也不自覺有些僵化。
就拿缺少底層管理人員這件事來說,他從一開始的思路就大錯特錯。
根本不該對那些有功名的士人抱有期望,真正應該做的,是拉攏那些不得志的讀書人,尤其是那些屢試不中的家伙。
只因站在前者的角度而言,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人家是沒有理由拋棄到手的榮華富貴,選擇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去跟著他造反的。
但後者則不同,這些人渴望出人頭地,卻又擠不過科舉這座獨木橋。進不能躋身統治階層,退不願與庶民為伍,處境尤為尷尬。
並且拉攏後者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數量優勢。
要知道古代的科舉,可比後世的高考難上不知多少倍。甚至可以這樣說,考中一個進士的難度,遠遠高于考上清華北大。
這還真不是在胡說,就以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來舉例,那年有一萬四千五百六十二名舉人參加科舉,最後錄取了二百一十九名進士。
這概率是多少?是百分之一點五。但請別忘了,這里只說的是舉人,還未算上數目尤為龐大的,州試中的秀才以及鄉試中的童生。一旦將那些人算進去,每次科舉的錄取率,怕是連萬分之一都沒有。
在這種現實之下,考不上功名,或是被攔在科舉門檻外的讀書人,到底會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若是運作得當,這些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願為他穆栩效力,還怕沒人去治理地方嗎?
想明白這點,穆栩不再遲疑,隨即就命人將朱武連夜請來,與其商議此事。
朱武到來後,從穆栩口中听到這個辦法,立時驚為天人,忙不迭的表示了贊同之意。畢竟他也曾是個讀書人,可太清楚那些人的所思所想了。
他十分確信,面對這個出人頭地的機會,那些快被科舉逼瘋的家伙,是不會去拒絕的。
當夜,兩個人就秉燭夜談,將此事該如何操作,考試內容又是什麼,正式確認了下來。
經過一番討論,為了避免刺激到朝廷,他們將這個另類的科考定名為舉才試。
不過在說到考試的內容時,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朱武想得是老一套,準備繼續考四書五經,但這個提議方一出口,就被穆栩斷然拒絕。
穆栩給出的理由有兩個。首先,此次選拔的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不需要那種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他也沒那個閑功夫,去招來一群做學問的,然後再二次培養他們。
其次,這一回的舉才試,穆栩打算開歷代之先河,他不單單想要選治理地方的政治人才,還想錄取些別的行業的人才。比如算學、法家、墨家、農家、縱橫家等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穆栩的舉才試,又可以叫百家試。但他之所以沒有定下這個名字,是不想因為一個名頭,而得罪那些傳統的儒家讀書人。
朱武倒也不是迂腐之人,先時心中不能理解,在經過穆栩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釋後,總算是可以勉強接受。
不過朱武還是提出了一些異議,就听他道,
「寨主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只是如此行事,未免有些太過激進。以小可之見,莫如在選拔百家人才時,先許以厚利,而不授予官職。」
見穆栩面現躊躇,朱武接著勸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是歷代正統。寨主今日雖以舉才試為名,但難以掩蓋恢復百家爭鳴的想法。若一意孤行,恐怕會惹得天下讀書人群情而攻,到時如之奈何?」
穆栩聞言沉默許久,發現他確實有些想當然了。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變這個現狀,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罷了,依軍師所言便是。」想了許久,穆栩有些意興闌珊的擺擺手,到底同意了朱武的說法。
朱武見好就收,趕忙轉移話題道,「寨主,不知這舉才試何時舉行?」
穆栩回道,「先以隆德府為試點,嘗試一番效果再說。若沒有什麼大問題,待咱們在河東站穩腳跟後,就全面推行。」
朱武點頭稱是,然後看了下書房外面的天色,說道,「馬上就要天亮,寨主不妨今日歇息,明日再召眾兄弟議事如何?」
穆栩搖了搖頭,「無妨,我一向康健,哪怕多熬幾夜,也不會有什麼大礙。倒是軍師你,平日需要多注意身體才是。」
朱武玩笑道,「多謝寨主關心,我可不是許兄那種傳統的文人,寨主莫非忘了,我以前可是打家劫舍的強人,也是會武藝的!」
「我記住此話了,回頭就告訴許軍師。」
「小生只是實話實說,還怕許兄知道不成?」
二人略微談笑幾句,穆栩忽然想到,之前和瓊英說起的救援田虎之事,當即就詢問朱武意見。
听了穆栩的想法,朱武附和道,「寨主考慮的甚是周全,咱們是應該支援田虎。但也不能為了幫他,而壞了我方的大事。」
說罷,他就主動請纓,想要去親自負責此事。
不想穆栩卻回絕道,「還是讓樂和兄弟去救援田虎,軍師留下督辦征兵一事。」
朱武也明白這是他們目前的頭等大事,急忙鄭重答應下來,「小可一定辦好這事,只是不知寨主想招多少兵馬?」
穆栩在房中一邊踱步,一邊在心里默算三州的人口多寡,半晌後決斷道,
「隆德府富庶一些,人口也多,就以兩萬人為限。遼州、威勝兩地相對民少,各招一萬五千人,總共湊足五萬人馬。」
話說到這里,穆栩突然想到大宋采取的是強干弱枝的國策,再加上地方軍力廢馳,還不知是否有足夠的兵器。于是便問,
「各地府庫可曾統計出來,兵器甲胃數量如何?」
朱武苦笑道,「我正要和寨主稟報此事,各地府庫中的兵甲數量倒是極多,加起來不下十萬之數。
但這河東地面太平許久,地方官府又常年不曾好生維護,以至許多兵甲已然生銹腐壞,根本不能正常使用。」
穆栩心下一緊,連忙追問道,「可能湊出五萬人所用?」
「本來是沒問題的,但前番威勝軍曾南下平叛,將許多能用的兵器都挑走了。如今只能湊出四萬人用的武器,還多是大刀長矛,弓弩甲胃極其稀少。」
听了這個回答,穆栩一下就皺起了眉頭,說道,「如此說來的話,平定和威勝的情況,是一般無二了?」
「只怕是這樣。」朱武回了一句,隨後又補充道,「小可發現這個問題後,已命人去各地征召鐵匠,就怕時間上來不及。」
穆栩思考片刻後,給出了他的解決辦法,「將目下能使用的武器全部集中起來,先配發給新兵使用,由這些人負責守衛地方。再給梁山傳令,命杜遷一個月內,親自押運兩萬套步軍裝備到河東來。」
「是,小可這就去辦!」朱武不敢怠慢,口中應了一聲,就匆匆告辭去了。
待朱武走後,想到缺少武器的問題,讓穆栩情不自禁想起了童貰,再由他發散思維,又聯想到了原著里,傳的神乎其神的轟天雷凌振。
穆栩之前也曾想過,將凌振賺上山來,但一是沒有時間,二是他覺得施耐庵有夸張的嫌疑。
托前世對歷史頗有研究的福,讓穆栩清楚的記得,有一種論點是說,中國古代第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火炮,是發明于南宋時期,其口徑不過一百一十毫米,射程也不過二百米左右。
可水滸里竟說,凌振的火炮能打十幾里地,這豈非是天方夜譚?
不過經過今日的一番反思,穆栩忽然對凌振此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竟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或許凌振真能給他帶來驚喜也說不定。
可惜穆栩前世並不是工科生,對後世那種大航海時期的火炮、火槍了解的並不多,只知道一些大概的原理。
否則的話,如果能指導凌振將那些東西造出來,說不定他就可以提前幾百年,去玩排隊槍斃了。到時用科技代差來碾壓草原蠻族,想想就讓人覺得刺激。
胡思亂想了一陣,穆栩來到書桌之前,揮毫寫下封親筆信,命人送去梁山,把信交到拼命三郎石秀手里。在信里他交代石秀,讓其去一趟東京城,想辦法將凌振請到山上。
……
隨後的半年里,河東之地的局勢發展,可謂是走馬觀花,讓人眼花繚亂。
先是穆栩所部在進佔遼州後,又接著北上,只用了月余時間,就進佔了平定,兵鋒直指太原府。
其後田虎那里也未閑著,接連佔領了晉州、慈州,目下正派兵全力攻打汾州。
倒是朝廷一方反應有些奇怪,本來說好的童貫所部西軍,遲遲沒有蹤影。反而是從北方邊關,調了寧化軍和代州守軍南下,協防太原府。
穆栩一開始還以為其中有什麼陰謀,直至收到梁山送來的情報後,才明白個中原因。
卻是方臘那廝在收到穆栩的書信後,眼見連王慶也跟著反了,一時間天下烽煙四起,目下正是起事的大好時機。
他在思量良久後,又被一眾手下的再三勸說,終于放棄了坐山觀虎斗的盤算,準備認真履行與穆栩的盟約。
終于到了六月三十這天,也就是和穆栩約定的最後一天,方臘在歙縣高舉反旗。
因為近些年來,方臘以傳教的名義廣結黨徒,所以剛一起事,麾下就聚集了十幾萬人馬。再加上江南百姓深受花石綱之害,以至于南方各地響應者雲集。
在短短兩個月內,方臘竟先後攻佔杭州、徽州、衢州、麗水、金華等地,並派兵攻向嘉興,企圖達成劃江而守的戰略意圖。
而且相比于穆栩幾人,方臘的教徒將事情做的更絕。在起義的過程中,但凡是落到他們手里的大宋官員,或是地方豪紳,沒有一個能落得好下場。
不是被剜心,就是被炮烙,或是被剝皮,幾乎無人能落下全尸。那些摩尼教徒將他們多年被壓迫的怨氣,全化為了最殘酷的刑罰,施加到了大宋統治階層身上。
江南本就是大宋賦稅重地,再有方臘手下的種種作為,導致此消息方一傳到東京城,立即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朝堂上所有大臣都是群情激憤,尤其是江南籍貫的官員更是泣血上奏,請求天子趙佶,速速派兵鎮壓。
趙佶哪怕再是昏庸無能,也明白事有輕重緩急。相較于田虎、穆栩幾人的造反,方臘對大宋統治的危害性更大。
因此,他連發三道詔書,派信使快馬加鞭趕往永興軍路,命童貫征調十五萬西軍,克日南下平定叛亂。
這便是童貫為何沒往河東的緣由。
話說穆栩在得到這個消息後,簡直有種喜從天降的感覺。要知道他本來已不對方臘抱有希望了,誰想這家伙突然之間,就給了他一個這麼大的驚喜。
那還有什麼好說,如今田虎還未攻下汾州,朝廷平叛主力又被方臘吸引,此時不取太原府更待何時!
當日,穆栩就以最快的速度召集眾將,討論起出兵太原一事,最終議定,此戰兵發三路。
北路由林沖為主將,張清副之,統兵五千從陽壽出擊。南路以呼延灼為主將,關勝副之,同樣率五千大軍,從祁縣向北進攻。
穆栩本人則親領一萬大軍,從榆次出發,沿汾水向上,直插太原城下。
以兵馬數量來看,穆栩看似只有兩萬人馬,數量遠遠比不上,朝廷在太原府駐扎的五萬大軍。可不要忘了,打仗有時候靠的並不是人數多寡。
就以穆栩的這兩萬人來說,不敢說是身經百戰,但至少也被戰火洗禮過數次。
再反觀朝廷一方,那五萬大軍本就是東拼西湊出來,又多年不經戰事,除了裝備精良外,戰力可以說是不值一提。在此種情況下,雙方去進行對戰,結果可想而知。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中,穆栩的三路大軍可謂勢如破竹,沿途城池幾乎大部分是望風而降,及至九月末,已成功會師于太原城下。
到了這里,梁山大軍才止住了前進的步伐,被趕來救援的朔寧府守將孫翊,帶兵在太原城頭頑強阻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