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事繁雜,史書里記述詳略不一,趙無恤雖然是後世來人,但他對這時代宋國發生了什麼事幾乎一無所知。只能依靠樂氏和南子送來的消息加以分析,所以很擔心商丘那邊出什麼意外,波及到司城樂氏。
至于南子,兩人書信來往,好歹有了些交情,似合作者,又似異性朋友。無恤也不是不擔心,但不知為何,他卻深信,這個聰慧的妖女長袖善舞,能將大部分危機一手化解。
但一如南子所說,雖然貴為公女,受萬般寵愛,卻也有辦不到的事情,比如和衛侯的聯姻,就是久久困擾她的心病。
這信中,便是關于此事的。
無恤沒注意到肩膀上的少女已經半醒,他喃喃自語道︰「信中說,衛侯又派公子朝入宋,請求將婚期提前,提前到今年七月流火,也就是秋收之前舉行……」
南子听聞後大驚失色,在此事上,她可以依仗的人不多,否則也不會病急亂投醫和趙無恤謀劃到一塊。
但好在這只是一場虛驚,在南子的央求下,宋公好歹借口說巫祝的卜辭曰更期不吉,婉轉拒絕了,婚期依然是明年陽春時許嫁。
趙無恤讀完後松了口氣,心里的感覺有些奇妙,在翻閱書信時,他居然產生了一絲憤怒,對衛侯、公子朝,乃至于宋公的憤怒。
「只是不想讓好白菜讓豬拱了而已……」
無恤如此安慰自己,但卻明白,在阻止南子嫁與衛侯這件事上,他已經從被動的受南子脅迫,變成了自發履行……
不過無恤也顧不上往那方面細思,從衛國的這一舉動中。對政治越來越敏感的他已經嗅出了某種信息。
趙無恤與南子的事情屬于機密,一直秘不示人,對外展示得到的消息時,也只是說成模稜兩可的「宋國密報」。
咨詢闞止時,他的想法和趙無恤相同︰「衛國想要將婚期提前,其目的不言自明。八九月間,濮上一定會有大事發生!宋國在衛國之南,若是將姻親關系定下來,就能確保南境無虞,便可以放下心來投齊叛晉,用兵于東西二境!」
衛國西境是晉國朝歌一帶,東境則是甄城!
無恤頷首道︰「衛國在遭受去歲都城被圍,甄邑丟失的打擊後,雖說軍力恢復很快。但只相當于晉國一卿。之所以敢再度叛晉,一定有所依仗,說不定,齊國與晉國的爭霸戰爭將會在八九月間打響!」
雖然只是猜測,但如此一來,衛便成了潛在的敵國,無恤他們從其南境穿過時便多長了一個心眼。
但或許是人手帶的充足,足足有三四百人。或是衛人無膽,不敢掠武卒鋒芒。趙無恤等人在衛境內的武裝行軍沒有遭遇任何阻攔。平安回到了鄆城。
等無恤又從鄆城去到作為要塞城邑和手工業中心經營的廩丘時,齊國開始征召邑民,集結鄉鄙之兵的消息也傳到了周邊各國。據傳聞說,這次他們攻擊的目標,很可能是魯國的北境和西鄙!
……
「這消息不知是誰先放出來的,但已經得到商賈和探子證實。齊國雖然自以為行事隱秘,寓兵于政,但他們與鄰國的邊界漫長,往來沒有太多限制,所以這次治是瞞不住的。之前我料想齊人或許會攻對晉齊爭雄更加重要的夷儀。但現如今矛頭卻指向了魯國,在下臣看來頗為不智,或許是受了陽虎奔齊的影響?」
廩丘邑寺,剛剛交接完這半月來的政務後,趙無恤和張孟談便開始討論即將到來的戰事,看著河濟之間的地圖,張孟談陷入了沉思中。
離開晉國已經一年多,張孟談年近二十,也開始留須,頷下淡淡一點,佩上雪白深衣,看上去多了幾分羽扇綸巾的味道。
他也到了婚娶的年紀後,領地里最大的氏族甄氏開始托趙無恤說項,希望能將嫡女嫁與張孟談,附贈千畝田地作為嫁妝。不過張孟談以婚事不敢做主,還要稟報在國內的父親為由婉拒了。
甄氏女兒趙無恤也見過,十分美麗賢淑,但卻不是無恤的菜,雖然他婚姻觀念受這時代潛移默化影響,但若見一個女子就要收入後宮,實在是有些吃不消。可與地方勢力的結合,有時候必須以婚姻為紐帶,所以趙無恤倒是支持手下的屬吏們與各氏族聯姻。
只是,若輪到張孟談,這個三邑的二把手,無恤卻有些瞧不上甄氏的勢力了。
「甄氏只是上士之家,他家的女兒若是作正室夫人,倒是屈就孟談了。」
「下臣也只是張氏庶子,何談屈就?」
無恤瞧了他一眼︰「孟談現在雖然名為邑宰,但實際上權同大夫,日後的前途當不限于此。」
張孟談雖然心境平和,隨著年歲增長,對名利看得倒是越來越淡,心思放在三不朽之一的「立功」上,但這句似有似無的允諾依然讓他大為感動。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他自然也願意用己身為趙無恤的勢力鞏固擴張做些貢獻,趙小司寇日後謀劃衛國的濮南之地,少不了這些衛人氏族的輔助。
「若是父親同意,等戰事終了,我倒是願意與甄氏聯姻。」
幾個守備軍吏里,羊舌戎駐守甄邑,虎會駐守鄆城。在廩丘的則是被趙無恤認為有「將才」的冉求,他除了能嚴格履行命令外,心中還有一套戰爭方略,有他在,可以填補無恤和張孟談的一些不足。
此外,與會的還有闞止等人,眾人面對齊軍可能來襲的消息,頗有些緊張。這倒不是害怕,只是趙無恤的勢力和整個齊國比起來微不足道。
本來齊國兵制,萬人為一軍,隨著人口經濟的發展,三軍至少能征召六萬之眾。加上卿大夫的私屬,湊個戰車兩千乘,兵卒十萬觀兵濮上是沒問題的。即使只派一軍兩萬人。也足足有三邑武卒和邑兵、鄉亭兵加一塊五倍之多,所以眾人只感覺泰山壓頂,小城欲摧。
誰知在探討軍情時,趙無恤和他的謀主張孟談還能輕松地聊起戰後結姻之事,叫他們哭笑不得,同時也情緒一松。暗道司寇和張子大概已經有了萬全之策罷。
趙無恤說道︰「還不能算萬全,只是一國之眾的集結費時費力,吾等有的是時間以逸待勞。」
春秋時期的戰爭準備過程極其漫長,且不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如孫子總結的︰「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就說兵貴神速,指的不僅是行軍,還有集結……
戰前軍隊的集結過程。被稱為「治兵」,春秋諸侯的兵制基本是農兵結合。以都邑國人為主,鄉鄙野人為輔。一個千里大國,從朝堂發出開戰命令,到各層卿大夫封邑主帶著自己的領民、私屬集合于郊,其後是劃分陣列建制,最後訓練開拔。一般需要兩月到三月的過程。
比如說被視為兵家經典的晉楚城濮之戰,看似劇烈無比,其實是一場慢吞吞的戰爭。
魯僖公二十七年秋八月,楚成王做出了「將圍宋」的決定,讓令尹子文治兵于睽地。司馬子玉復治兵于蒍地。到了冬十月時,楚人才走出國門,十一月,才糾結了陳、蔡、鄭、許聯軍圍宋,時間跨度三個月。
北邊的晉國效率更高些,在冬十一月才接到楚國圍宋的情報,十二月,晉人便在被廬集結完畢,作三軍,謀元帥,頒布《被廬之法》。魯僖公二十八年春一月,晉三軍開拔出國,準備攻擊衛、曹,時間跨度兩個月。
至于兩國在城濮決戰,那已經是四月份的事情了,距離開戰足足有大半年,這也是春秋時冠帶諸侯們在職業兵尚不普及的情況下,征召農兵能承受的極限了。若是小規模征召,還可以輪番調換前線兵卒,或者拆東牆補西牆。若是舉國而戰,就會耽誤農時,當時楚成王不顧子玉的請戰忙著想退兵,也有這方面的緣故。
一直站在邊上的冉求補充介紹道︰「然,齊國自從管仲改革兵制,司馬穰苴又加以調整後,治兵效率比百年前的晉、楚高出了不少,但也不容高估。」
管夷吾當年對齊國的軍事改革,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十五。
齊國以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侯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國、高各建鼓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
一鄉征召二千人一旅,鄉良人帥之。鄉有十連,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連有四里,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一里有十軌,五人為伍,軌長帥之,一軌則有五家。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他們「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斗體制,算是領先時代的創舉了,所以當年齊國才能以三萬之眾四面出擊,做出跨越千里遠征山戎,滅孤竹國的舉動來。
其後隨著齊桓公和管仲的死,這制度一度敗壞,但司馬穰苴又將其恢復。他作《司馬法》傳世,使得齊人春以蒐振旅,秋以治兵,鄉鄙的卒伍集結于里,都邑的軍旅集結于郊,效率比百年前的晉楚要高得多。
但或許是趙無恤站的起點太高,當他將齊國人引以為傲的「參其國而伍其鄙」與他的「鄉亭什伍」制做了對比後,反而覺得齊人的治兵慢如龜速……
「子有說的沒錯,現在是七月中旬,齊是大國,南北五百里,東西一千里,邊鄙的軍隊半月能夠在邊境集結好,中心都邑的或許得一月之久,等到三軍全部開拔攻魯,或許得八月底了。」
比起轉身困難的大塊頭,三邑這只五髒俱全的小麻雀在這方面反而更佔優勢,尤其是軍令政令的效率極高。民心已經漸漸歸服,自從有了趙無恤山寨秦漢的鄉亭什伍制度後,更是將統治的觸須深入了基層。
司馬法雲,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所以無恤時刻讓領邑繃緊神經,大野澤的盜跖就是個很好的征兵訓練借口嘛。
計僑統計過,過去大半年里,三邑至少有過兩次治兵的演習,因為什伍自有所屬,亭長、求盜自是軍吏。所以一天時間能集結完一個鄉、亭,三天內鄉亭卒就能到邑郊和邑兵匯合,五天就能合軍為數千之眾!
「沒辦法呀……」無恤想道︰「畢竟咱的制度領先時代兩三個世紀。」
這一對比,讓屬吏們稍微松了口氣,因為能夠及早治兵防備,至少不會被打個措手不及。
何況,攻的方面,在衛國濮南那些暗子已經埋下許久,只欠東風了,因為南子的事情,趙無恤近來特別想找衛國的不痛快。守的方面,齊人集結的這段時間里足夠讓三邑訓練好兵卒,修繕好牆垣,做好萬全準備以應對戰爭陰雲到來。
何況,無恤和張孟談的腳步並未止步于坐待,短短數日,他們便敲定了一個「以進為退」「以鄰為屏」的《西魯聯防計劃》。(未完待續……)
PS︰字數夠多,求月票,求推薦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