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今晚就一章,明天三更
王孫勝是楚國的王孫,出身不可謂不高,他還是伍子胥的義子,在吳國二十年,又北上游歷諸侯,最終歸于趙氏,經歷不可謂不豐富。
所以大江南北的吃食,王孫勝幾乎都嘗了個遍︰吳國的飯稻羹魚是鮮甜的,越國的香菌也是一絕;楚國的山珍數不勝數,華陽山的芸菜,雲夢湖的芹菜,和猩猩的唇,獾獾的掌炖在一起,堪稱人間美味;齊國的海味,鮫翅和海參都不俗,最著名的卻是東海的鮞魚燴……
到了晉國以後,除了傳統的豹胎等稀罕物外,也品嘗過這里流行的面食,水引餅、烤餅、飴糖點心,還有傳說味道勝過肉食的豆腐之類。
王孫勝雖然不是孔門弟子,卻也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講究,對于食物的見識,他稱第二,只怕沒人敢稱第一。
不過今日在長子郡郡守府邸內召開的這場大宴,端上來的菜卻讓他大開眼界了。
「還真是別開生面啊……」
王孫勝心里嘀咕著,眼楮卻盯著面前的菜,一眨不眨。
金黃色的色澤,配著剛撒上的青鹽,散發出讓人垂涎三尺的焦香,這無疑是剛出釜的食物,然而制作的材料卻讓人目瞪口呆,竟是蝗蟲!
長子郡守官署內,擺開了三四十張案幾,能赴宴的要麼是長子郡大夫以上的臣僚,要麼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鄉三老、豪長,或者說王孫勝這種跟隨趙無恤率軍滅蝗的將領,都瞧著案幾上的蝗蟲大餐,面露難色不敢不下箸。
「吾等都是體面的貴人,豈能吃下賤的蟲豸?」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
「怎麼,都不吃?」
首席之上,趙無恤的案幾上也不例外,放著一盤蝗蟲做成的菜肴,他說道︰「此乃昨日剛捕到的活蝗,吾得之,命庖廚洗盡塵泥沙,去其頭翅,以豆油炸之,至脆熟方才出鍋。彼既食人谷,人亦食其肉,這樣,余帶個頭,二三子都嘗一嘗吧。」
趙無恤是生吞過蝗蟲的人,烹熟的他更不怕了,當即夾起一點油炸蝗蟲放進嘴里,嚼了幾下咽了進去。
過了一會,趙無恤才睜開眼楮,贊道︰「色澤金黃,脆香美味,余味無窮,真乃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
官署內的眾臣都隨著他的吞咽,動了動喉結,對其言卻將信將疑,但主君已經兩次食蝗了,自己再不做點什麼實在說不過去。
接著,趙無恤又讓豎人將余下的幾種菜送上來,各自吃了幾箸,然後對群臣做了一個「請」的姿勢,趙無恤已經做出表率,現在該輪到他們了。
群臣無奈,紛紛拿起了筷箸,不過有人比他們領先,那就是趙無恤麾下的猛將田賁,他在秦國受的傷恢復的很好,對主君的感激之情卻越發濃重,今日被趙無恤喊來赴宴,別說端上來的是蝗蟲,就算是碎鐵,他也吃給你看啊!
他瞄準的是一碗蜂蜜蝗蟲,大手一把一把地抓起來,塞到嘴里嚼得嘎吱作響。這些蝗蟲做法是先滾滿香料再澆上熱蜂蜜,所以它們又甜又燙,田賁吃得不亦樂乎,連道好吃。
其他人見又有人做出表率,遂夾起一筷箸,閉著眼楮放到嘴里……
「咦,味道還真不錯……」王孫勝大吃一驚,他吃的是一串插在竹簽上烤熟的蝗蟲串子。將蝗蟲去翅腿,穿竹簽上以碳火慢烤,烤時蝗蟲上要刷勻豆油,這樣才是保證烤出的蝗蟲外焦里女敕。在灑了食鹽、花椒後,便產生了讓人忍不住想大嚼為快的噴香干脆。
群臣紛紛效仿,這一吃,才發現田賁和王孫勝沒有騙他們,這些油炸、燒烤的蝗蟲雖然賣相一般,看著人,但味道的確很不錯!
臣子們便紛紛稱贊道︰「食之如蝦干,不料這小小螽斯,竟然是人間美味。」
趙無恤笑而不言,吃蝗蟲在後世的中國並不算新鮮事,天津人和雲南人都好這口,放眼世界,日本人和泰國人也對蝗蟲情有獨鐘。由于蛋白質含量高,油炸的蝗蟲吃起來還有點像炸雞,營養價值和魚肉類相當,是種不錯的小吃。
食髓知味,在嘗到蝗蟲滋味後,臣子們吃起來也沒了心理負擔,畢竟很多人都有吃蜂蛹或者蠶蛹的經歷,論惡心程度,蝗蟲實在不敢稱第一。而且在趙無恤「彼既食人谷,人亦食其肉」的鼓勵下,眾人像是在懲罰蝗蟲的罪行一樣,吃的心安理得,每一口都正義凜然。
在眾人胃口大開後,今日這出蝗蟲筵的主菜姍姍來遲,「烙餅卷蝗蟲」,後世天津的一道著名小吃。
和好的麥面先用 面杖 成薄餅,撒上細鹽,搽好豆油,撒點蔥花,然後 成餅。烙餅的火候更要拿捏得當,烙出來的餅外面微焦,里面松軟。然後挑一肚子都是仔兒的雌蝗蟲,摘去翅膀,掐下大腿,專留一兜仔兒的胖身子,放入釜中炸的焦黃,撈起瀝去了油,撒上細鹽,用蔥花醬油一拌,攤在餅上卷起來吃,一口下去,簡直是香酥誘人!
在主菜被吃得一干二淨後,杯盤狼藉,筵席結束,趙無恤也終于對他們吐露了自己舉辦一場蝗筵的初衷。
「百姓費盡氣力捉來的蝗,余用糧食一換一,若是當做廢物處理掉就太浪費了。曬干後貯藏起來,可以喂雞鴨,也可以來年當肥料用,此為一法。」
「而且既然蜂蛹蠶蛹能吃,魚子能吃,蝗蟲為何不能吃?扁鵲先生說了,此物不但營養勝似魚蝦,而且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大可將其當做副食來吃,二三子下去後,可以向下推廣此種吃法,用滾燙的豆油一澆,灑點粗鹽便是一道美味,無恤無能,做不到人人有肉吃,在這荒年里,暫且把蝗蟲當做豬羊來吃罷。」
眾人稱是,于是在趙無恤的有心宣傳下,今日之事很快就全郡皆知,隨之傳播出來的,還有《食蝗八法》。當然這些五花八門的方法也就富庶的人家會去一一嘗試,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用還特地強調,要用瑯琊產的東海黑鹽最佳,休用安邑鹽……
民間捕捉蝗蟲很容易,百姓將信將疑之下嘗了嘗油淋蝗蟲,頓時翹起了大拇指,開始愛上這種食,畢竟肉食難以獲取,魚蝦也不好捕捉,哪像蝗蟲,隨便在地上擺個籮筐,到日落時都能籠到半籮。
于是食用蝗蟲便在長子郡悄然流行起來,甚至有百姓寧可自己吃,也不願意用來換米糧了。如此一來民眾捕捉蝗蟲的積極性更上一層樓,到八月中旬後,在分散後數量已大不如前的蝗蟲日益減少,或是因為當地捕捉甚烈,紛紛飛到別處去,或是天氣日漸寒冷,蝗蟲最猖獗的日期已經過了,當地蝗蟲開始不見蹤影。
有食蝗的風氣,加上此前預防措施,往後就算長子郡的蝗蟲年年滋生,也難以成災了,長子郡守尹鐸還說笑道︰「來年只怕百姓還嫌這種美味不好捉了呢。」
而魏氏領地,也終于迎來了蝗災的尾聲……
……
八月份,在肆虐了半個月後,蝗蟲離開了,和長子郡被殺得盡滅的同胞不同,在這里,它們在「神蝗」的名聲下得以保全種群。
那一天,就像听到了一個統一的口令,幾乎在同一時間里,群蝗展翅飛上天空,它們已經儲存夠了能量,要去合適的地方產卵。一時間,鹽池邑再次暗無天日,所有一切都籠罩在黑影里,個把時辰之後,鹽池邑慢慢在蝗群的邊緣露出亮光。
「終于走了。」鹽氏之女從屋子里露出頭來,舒了口氣。
只可惜,陽光下的鹽池邑,只剩下一片令人悲傷的干淨,他們的糧食被吃得干干淨淨,而草木也全部被啃光,鹽池邑成了一塊白地。
鹽池邑的大多數人家都沒有留下足夠的余糧,他們早就算好了,在交了稅賦後,米缸里的糧食正好可以吃到粟米成熟。然而現在,新粟卻一粒也沒有了,隨著米缸里的糧食在一點兒一點兒地減少,鄉人的心情也在一天一天地沉重起來。
「神蝗是走了,可冬天該如何是好啊……」
深秋已至,天氣一日冷過一日,光是鹽氏之女她們這個鄉,已有幾戶種田的人家放棄了耕地,投靠遠方的親戚去了。也有幾戶人家,將老人與小孩留在家中,身體強壯一些的主動去安邑入伍。魏氏沒有糧賑濟災民,卻有糧維持河西前線與秦國的零星戰爭,他們可以做完勞役,背糧去河西,背一路吃一路,吃不飽,但至少不會餓死。
但鹽氏之女的父親卻說那是找死,听說秦魏戰事正烈,到了河西,多半是填溝壑的死路一條。
至于鹽工們,卻還有一絲希望。
鹽氏之女的父親從野無遺孑的地里站了起來,對一家人說道︰「別慌,鹽官會來收鹽的,等賣了鹽,就可以進城換糧食!「
全家人又一次看到了希望,然而,平常每個月都會到鹽池邊各鄉收鹽的鹽吏卻左也不來右也不來,鹽氏之女的父親急了,帶著她和長兄,用人力車拉著鹽,主動跑到安邑一觀究竟。進了安邑集市後,卻發現十里八鄉的鹽工都滿臉焦急地拉著鹽圍在邑市,各自交流著,卻沒有什麼有用的信息。
于是又等了一整天,到了日落時分,所有人都饑腸轆轆,才終于有管事的出來說話。
魏氏的市吏懶洋洋地撥打著算盤,將糧價從一百趙錢增加到一百一十,又將鹽價撥低了兩倍,這才對眾鹽工說道︰「有件事還未告知二三子,從這個月起,安邑鹽官暫時不收鹽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