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打的激烈,此時在朔州,眾人也在為是否立即馳援代州而爭亂不休。
豐州是黃明遠的基本盤,也是最遵從黃明遠命令的地方。哪怕黃明遠已經離開了豐州,可黃明遠調兵的命令剛到達豐州,鄭言慶便立刻征調了兩萬人馬前往朔州。
黃明遠在去信中讓鄭言慶多安排將官參與此戰,漢王叛亂平定之後,河東地區的州縣軍府必定出現大量的空缺,便可使豐州眾將補充進去。
鄭言慶親自領兵,一路南下,到達朔州。
但出乎鄭言慶的意外,此時的朔州上下對于救援代州的事情並不積極。
一方面朔州軍這兩年也多有損傷,不復昔日之勇。若是往常,朔州因為地理位置原因,哪怕損傷再大,朝廷也會及時給予補充。但現在草原臣服,北地邊患大減,再加上今年楊堅病重、楊廣登基等事,一件連著一件,朝廷根本就顧不上朔州的事情。
而且朔州軍本來就是隸屬于河東並州的軍隊,只是因為屬于邊防重鎮的原因,朝廷抓得較嚴。漢王楊諒的影響在朔州滲透的太重,各級將官之中,不少人傾向于漢王,都希望加入漢王的陣營。梁默雖然忠于朝廷,也只得勉強壓制住朔州諸軍,但也不敢貿然出擊。否則一旦與漢王叛軍相遇,誰也不敢保證朔州軍會不會陣前倒戈。
而且梁默與李景二人相互之間不和,李景之父李超曾和裴通一起舉報郕國公梁士彥謀反,而梁默則是梁士彥手下蒼頭出身,因此雙方關系很差。此時梁默雖然說不上對李景落井下石,但讓他冒著風險前去救援李景,他也是不願意的。
但鄭言慶卻不能如梁默一般袖手旁觀,這代州他是一定要救的。不是為了代州總管李景,而是為了代州刺史,黃明遠的三叔黃蒙。
對鄭言慶來說,李景算什麼人,是生是死並不重要。但黃蒙是黃家的中堅人物之一,更是黃明遠的親叔叔,鄭言慶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能任憑黃蒙戰死于代州,這也是他如此積極的另一個原因。
鄭言慶親自勸說梁默和他一起出兵,有兩萬豐州軍彈壓,哪怕朔州軍出現反復,也不必畏懼。而且雙方一同出兵,實力上也有依仗。
若是黃明遠在這里,自然可以號令的了梁默,但鄭言慶卻不行。他年紀、資歷太輕,梁默並不給他面子。
眼看時間一點點過去,誰也不知道代州能撐的了幾天。
鄭言慶心急如焚,眼看說服不了梁默,乃和蔡知運、高震等人商議,不再等待朔州軍,他們獨自救援。
九月十一日,鄭言慶突然令大軍拔營南下,直奔代州,也不與朔州軍辭別。等待鄭言慶離開之後,梁默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豐州軍是如此決絕。
梁默對此無奈,但也不打算改變主意。
而鄭言慶自是顧不得梁默的心思,代州的求援信使已經往朔州送了三撥,實在是十萬火急。
從朔州的州治善陽(今山西朔州市)到代州的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差不多隋里一百五六十里,沿途多是山路,道路崎嶇。
鄭言慶命部下拼命往南趕,一天一夜的時間進入雁門關,離著雁門縣已經不過十余里了。
在雁門關,鄭言慶會和了從蔚州趕來的蔚州刺史歐彥。
蔚州治于靈丘(今山西省靈丘),轄靈丘、繁畤(治今山西省繁畤縣東北)、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三縣,河東東北地區最重要的飛狐陘便在此地,乃兵家必爭之地。
歐彥上任之後,蔚州倒是不像內地一般世家林立,但兵頭也不少。幸好歐彥本身是軍功將領,又有車騎將軍李慶陽相佐,倒是勉強壓服住軍中眾人,執掌州權。
喬鐘葵北上之後,一面積極攻略代州,一面命大將墨弼進攻繁畤,隔斷代州與蔚州的聯系。
蔚州兵馬不足,皆多在靈丘、飛狐一帶守備,因此墨弼一路北上,進展迅速,沒等歐彥的援兵到達,便迅速攻破了繁畤縣城。
這時繁畤令是敬釗,字積善,蒲州蒲阪人,北周布憲中大夫敬元約之子。
繁畤城破之後,敬釗也被墨弼俘虜。墨弼逼迫敬釗降服,卻被敬釗嚴詞拒絕。墨弼被敬釗不畏死的氣節所感,因此沒有殺死敬釗,而是命人將其送達了喬鐘葵的軍中。
而墨弼本人在劫掠了繁畤城之後,繼續向東北方向進軍。
歐彥听說繁畤城失陷之後,便停止前進,就地組織布防。歐彥手中只有兩千余人,但依托地形,構築了三條防線。墨弼率軍趕來,被歐彥所部痛擊,墨弼所部損失慘重,只得回返。
歐彥又親自帶人追擊,墨弼不知情況,一路南逃,過繁畤城而不入,歐彥乃成功收復了繁畤城。
這時墨弼又復來,兩次被歐彥所部依托繁畤城再次擊敗,勞而無功的最後墨弼只得退卻。
歐彥西進,率部進駐雁門關。
歐彥知道自己兵力實在太少,根本不足以解圍代州城。因此乃在雁門關停駐不前,等待援軍。
也幸好歐彥守住雁門關,扼守了從朔州南下的道路,使得鄭言慶所部能夠順利到達了代州。
二人會師,兩部皆為鄭言慶統帥。
鄭言慶多在軍旅,知道自己一路長途跋涉,遠道而來,軍隊疲敝,便沒有直接向南進入雁門縣。
眾人在雁門關修整一日左右,鄭言慶乃拔營南下。
鄭言慶率領騎兵、步兵二萬余人,夜出雁門關。等到快天亮的時候,大軍便趕到了雁門城以東的地方。此時喬鐘葵也通過斥候發現了突然出現的鄭言慶所部,心中大驚。
喬鐘葵參與過北伐,很清楚黃明遠訓練出的豐州軍有多麼強悍。為了應敵,喬鐘葵直接令所部三萬多人抵御鄭言慶。至于代州,兵疲將老,喬鐘葵只留了數千劉嵩殘部防備。
遠道而來的鄭言慶眼看所部被叛軍發現,突襲計劃失敗,因此為了麻痹對方,乃令蔡知運率一半兵馬退往雁門關,等待命令。
而鄭言慶自率萬余兵力,準備借著山勢,防御喬鐘葵。